温州人:策划中国
我们一辈子要做的事就是向温州人学挣钱!!
又如温州鞋,曾经一度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是温州假货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人们提起温州便想到温州鞋,一言以蔽之地称温州为制假基地,甚至传说温州很多的制假传奇。如今,市场上到处可见温州鞋。认真研究温州鞋的发展历史便可以发现,其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温州鞋匠功不可没。
温州鞋和上海鞋及广东鞋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上海鞋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的积淀。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鞋业便开始起步,一度成为中国鞋业的标志,人们均以能穿上海鞋为荣。广东鞋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引进台湾技术和设备。尤其是1990年之后,大量台商进入广东设厂,搞来料加工,产品外销。随后,其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外销,产品也开始大量出现在内地市场上,一度占有很高的份额。而温州鞋不同,是完全的自主品牌,是由当地鞋匠做起来的。
温州鞋匠奔走全国各地,最初他们只是补鞋。当时人们都以拥有一双皮鞋为荣,可市场上的皮鞋以上海货为主,一双几十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非常贵,一般人难以承受。这个潜在的消费群体启发了温州鞋匠,他们开始自己制作皮鞋,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比上海皮鞋便宜很多。
温州鞋匠们零星制造的皮鞋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映,便开始有人不再从事补鞋,而是转向设厂制鞋。温州鞋业就这样渐渐发展起来了。
以相似模式发展起来的产业还有服装业、制锁业等。温州的手工艺人很早便形成了群体。这种手工艺带有明显的旧时代痕迹。历史上,生意人虽然不被主流社会认同,但与普通农民相比,他们的日子仍然是相对好过的,至少不需要日晒雨淋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别人干活时还可以落得好饭好菜的招待。因此,他们会控制从业者的人数。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手艺只传给子女亲戚,而不传给外人。由于亲戚朋友生活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也就形成了一地一业的情形,比如温州的乐清一带主要从事补鞋、服装生产,永嘉桥头一带主要是弹棉花,泰顺县的手工艺人主要是理发。
再说说乐清的缝纫业。当年有许多人挑着缝纫机在全国游动,哪里对这一类“盲流”打击力度较轻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后来,这些缝纫师傅落地生根,在各地建起了数以万计的铺子,大的地方像北京、上海,远的地方像内蒙、西藏,都有温州人的缝纫铺。早期的赚钱方法十分原始,主要靠来料加工。人家送料过来,他们会仔细裁剪,以省下那么一点布料,再制成衣服挂在铺子里卖。由于颇受欢迎,他们便想方设法收购布票,自己购布制衣服。布票放开后购布容易了,这些缝纫铺迅速变成了亦厂亦店的服装厂。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乐清一带出现过一个奇观:到处都是服装裁剪学校,每家都人满为患,收录的学生也就是当地的农民,通常学习三四个月,也不需要结业证。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迅速奔赴全国各地,开办缝纫店,不少人后来办起了服装厂。
乔顿集团总裁沈应琴便是这样走过来的。
上世纪80年代他刚刚中学毕业,身为农村户口,家里只那么点田地,没有活让他干。不仅仅是他,周围人家差不多年龄的,绝大多数闲在家里,成了无业游民,整天东游西荡,打架生事。后来风向似乎说变就变了。那些在外做手艺活的缝纫师傅开店了,一两个帮手不够用,反正在家乡闲着没事干的年轻人很多,便和隔壁邻居打声招呼,一帮人立即启程前往,成了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