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贸易新政实施后 浙商在俄疆驾起三套车
上周,本报记者随着正在俄罗斯新建工业合作区的温州知名民企康奈集团,一起前往那片肥沃的土地。正在重新设计将来的在俄浙江企业告诉记者:新政虽然多了些限制,但也更规范,给了企业更多发展壮大的希望。
从海参崴机场坐大巴出来,满眼的葱翠:整片整片肥沃的黑土地,被覆盖着茸茸的绿草,各种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摆。
“这么好的土地为什么都荒芜着?”记者觉得他们真浪费。
“这里的土壤种啥长啥,但就是没人种,地多人少。”来回俄罗斯10多年的导游小徐笑着说,“当地人只会种土豆和白菜,你们接下来的日子就等着吃土豆和白菜吧。”
海参崴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原来是远东地区的军事基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对外开放,经济相对落后。不过,海边整齐的舰队和低矮古旧的建筑,让它很快成了一个有名的旅游城市,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从海参崴坐1个多小时的车,就到了乌苏里斯克市,距离黑龙江省东宁口岸仅53公里,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第二大城市,也是滨海边疆区工业城市,浙江康奈集团联合黑龙江吉信集团共建的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就坐落在这里。
在乌苏里斯克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影子,可是一进入位于郊区的经济贸易合作区,老远我们就看到合作区大门上“巩固中俄友谊、发展经济贸易”几个红色汉字,让我们备感亲切。
“走,到俄罗斯办厂去!”也许即将成为一句时尚的口号。“MADE IN RUSSIA”的中国品牌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走向世界。
先行者:在这里办厂很划算
与城市的宁静截然不同,合作区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粉色墙壁的厂房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工人们忙碌着,6家先期进入的企业已经开始生产。要不是看到堆积如山的鞋盒上印着大大的“MADE IN RUSSIA”,一下子还反应不过来,我们是在俄罗斯的土地上采访浙江的制鞋企业。
俄罗斯“禁售令”(对外国人在俄经营零售业进行限制)一下,在俄的大批零售商人纷纷打包回家,但瑞安鑫尔泰鞋业公司董事长蔡建林却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反而更忙碌了。“1998年我们就在这里办厂,对于规范的企业来说,新政只有好处。”能讲一口流利俄语的蔡建林十几年前就看中了俄罗斯市场,到莫斯科卖鞋,“当时只要有货就卖光,利润也非常高,但是每天都提心吊胆,见了警察就像老鼠见了猫。”1998年,从贸易中积累了资金的蔡建林把工厂搬到了乌苏里斯克,把半成品从温州运过来,加工成成品批发到俄罗斯各个城市的超市、卖场。“一双半成品鞋出口关税为5%,而成品鞋的关税则要15%。这样一算,在当地办厂是很划算的。”蔡建林说。
据合作区内一家制鞋企业负责人透露,“禁售令”驱逐了大量临时摊位,当地正规企业订单一下子增加了不少,3个季度的量都赶着1个季度完成,而且价格也提高了不少。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政后,每双鞋提高了80~100卢布(相当于人民币25~31元)。
当地政府: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合作
导游没有吓唬我们,接下去的几天,我们的胃确实每天和土豆白菜为伍,连水果都很难得见到。因为在这里,除了巧克力和威士忌,几乎所有食物都依靠进口,贵!“当地轻工业几乎为零,跟国内不同,这里是卖方市场。”在俄罗斯做过生意的人都这么说。
“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合作,工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项目都是我们需要的,中国企业的到来可以调整工业结构,吸收俄罗斯员工,还为当地带来了税收。”在与乌苏里斯克市杜马主席尼古拉耶维奇·鲁季的交流中,我们清晰感受到,这个军事重省还几乎是一张工业白纸。
“俄罗斯禁售令仅对外籍劳务人员在商亭中、自由市场内、商店以外地点从事零售贸易作出限制,是规范市场的行为,并不是针对中国人。”鲁季向记者解释,“建设规范的市场也是对企业的保护,我们也希望能跟中国企业直接交流,很多中国企业对我们的新政很恐惧,多了解沟通也有利于增加彼此的自信心。”
在乌苏里斯克,到处都能看到像俄罗斯大叔腰围那样粗壮的树木。“俄罗斯森林资源很丰富,每年自然可砍伐2000万立方米,但实际砍伐量不到一半,很多是过季林,白白烂掉,看着叫人心疼。”康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育增,在温州时做过好多年家具生意,内地实木家具价格昂贵,很多家庭只能选择有刺鼻甲醛味的合成板家具。
“我们已经做好了前期调查,打算在这里包个山头,把原木加工成板材出口到中国、日本等国家。”黄育增说,俄罗斯新政即将禁止原木出口,这正是他的机会。
在合作区内,我们看到,黑龙江吉信公司已经开了一家家具公司,一间大厂房做板材加工,另外一间放满了餐桌、椅子、床、柜子、梳妆台等实木家具样品,味道很清新。“目前成品家具直接在俄罗斯本地销售,本地市场都供不应求。浙江还有一些家具企业来考察过,也想到这里来发展。”黄育增说。
除了轻工产品,据说当地有很多日本过来的二手车,所以汽车维修生意肯定不错;土地肥沃,新农业发展前景无限;旅游区餐饮服务也有待开发;还有制革行业,国内制革企业所需要的毛皮资源逐渐萎缩,而俄罗斯资源丰富,记者了解到,已经有温州企业打算把加工厂办到这里来。
这是一个“饥饿”的城市,几乎可以吞得下一切。
浙江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在扩大
尽管离中国很近,记者在滨海边疆区却没有碰到太多浙江人。“除了康奈集中在这里搞了一个工业合作区,还没有其他大型的浙江企业来这里。”鲁季说,做贸易的浙商大部分在莫斯科和边贸城市。
但是,浙江企业正越来越多地跨出国门,他们在观望、在考察,但是以前浙江企业手笔都不大,毕竟船小好掉头。“从1985年开始到去年,这21年时间里温州企业走向国外的总共有426家,总投资不到1亿美元,平均每家投资不到24万美元;而今年以来,往国外发展的22家企业,总投资达2000多万美元,平均每家90多万美元。企业单个投资的规模在增加。”温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经处处长夏林红说,从贸易到投资,浙江企业走出去的结构也在调整。
俄罗斯方面透露的市场信息表明,家电、轻纺产品、建材是当地的紧缺商品。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电冰箱的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内将以年均15%的幅度递增,而其“自给度”仅25%;棉布、服装、鞋帽等轻纺产品的年进口额高达136亿美元;壁纸、塑钢门窗、厨卫用具等装饰材料也需大量进口。专家认为,这块市场对于浙企而言,几乎可用“量身定做”来形容,“钱景”非常诱人。上述家电产品浙江有不小的产能,萧绍一带的轻纺业、杭嘉湖地区的建材业更是浙江制造的传统强项。
投资俄罗斯,注意这几条
配套产业缺乏
因为当地轻工业极其“短腿”,没有实力的公司走出去还是应该多考虑。“你看这些精美的家具,一个把手、一个插销、一个铜片装饰,都要从国内运来,如果量少成本就会很高,即便关税、运输成本都降低了,也没什么赚头。”
劳动力紧缺
俄罗斯人的生活观念和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享受生活,习惯日薪制,消费能力强劲,但在很多老板眼里,有这些习惯的显然不是一个好工人。所以在俄罗斯办厂,企业大都喜欢用国内的劳工,然而国内的劳工出境办手续很麻烦,申请时间长,而且每年必须办一次。
要有耐心
去俄罗斯前,导游借用了巴菲特的投资名言:“要记住三条,第一要有耐心;第二要有耐心;第三,记住前面两条。”当地人做事情的效率确实很低,“来这里投资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一批产品运出去,检验检查可能要过几个月,如果资金紧张,很容易造成企业瘫痪。”浙商黄育增提醒。
入乡随“俗”
浙江人的习惯,到外省投资都会问一下有没有优惠政策。乌苏里斯克市杜马主席尼古拉耶维奇·鲁季似乎对这套并不熟悉,不过他的回答也挺有分量:“你们不来,日本韩国的企业就过来了。”浙商黄育增则表示,杜马主席每周一都会来合作区现场办公,有时候周末打电话给他,他也会接——对于俄罗斯的政府官员来说,这样的服务态度就是很好的优惠政策了。
注意政策风险
“在俄罗斯建工业园区,最担心的还是政策变化。”康奈集团副总郑莱莉说,现在两国之间的关系比较友好,经济往来也比较频繁,加上国家商务部也很支持,总体大环境还是好的。“当然要走出去,这个风险难以避免。只是在选择国家的时候,至少选择经济政治比较稳定的,如果到打仗的地方去办工业园区,我们肯定不去。”
- 上一篇:广州补鞋匠买房买基投资企业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