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鞋革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大赚“洋钱”
如今,嘉兴企业去境外赚“洋钱”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昨天下午的德国北威州(嘉兴)投资推介会就吸引了我市80多家企业参与。
据了解,近几年,随着国内贸易环境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我市企业“走出去”谋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统计显示,至去年年底,全市经批准设立的境外企业(机构)达到216家,总投资额1.44亿美元,遍及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嘉兴企业海外投资加速
1987年5月16日,原海宁化纤厂参与投资的丝特(集团)有限公司在泰国曼谷注册成立,标志着嘉兴对外投资正式迈出了第一步。此后,我市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
市外经贸局相关人士表示,上世纪,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市企业境外投资发展相对缓慢,境外投资规模偏小。1987年至2003年初,我市累计批准的境外企业(机构)不足70家,总投资仅2000余万美元。
但2003年,我市境外投资出现了拐点,“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机构)达146家,占历年的68%,投资总额1.15亿美元,占历年的80%。境外投资质量也大幅提升,2005年,项目平均投资额为37万美元/个,2006年为93万美元/个,2007年则达到241万美元/个。
境外投资日趋多元化
在起步阶段,嘉兴企业境外投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投资类型单一,规模小,以贸易公司、办事处为主。1987年至“八五”期末,嘉兴境外投资的区域集中在美国、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地,设立的基本上是贸易性企业(机构),共21家,总投资不足300万美元。
而如今,随着境外投资审批程序的简化,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放开及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给予政策支持,嘉兴企业境外投资有了长足发展。从贸易性机构的设立到生产型企业的投资,从资源项目的开发到农业项目的建设,从国企投资到民企、外企齐头并进,嘉兴企业境外投资日趋多元化。
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张军表示,境外投资的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出口贸易。去年,企业境外投资机构带动全市出口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6%。反过来,强劲的出口贸易又为我市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企业需要“走出去”
“从企业角度讲,‘走出去’是发展的需要,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内在规律。”市外经贸局相关人士认为,资本的流动是为了追求利润,必然要考虑投资成本与市场潜力。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源要素的紧张、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实力的壮大,必然要提升竞争力,要谋求更大的市场。
张军表示,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境外投资,一来可以拓展境外销售渠道,提高在国际市场上分工的竞争力;二来可规避贸易壁垒,利用WTO的规则,规避反倾销制裁;三来在畅通渠道、降低采购成本上,可确保原材料供给渠道的稳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可有效降低成本,化解要素资源瓶颈的制约。
卡森集团人士向记者表示,今年年初,旗下企业海宁白杨皮革决定前期投资900万美元,在巴西设立“阳光农业有限公司”,以农场方式经营、从事大豆、烟草和林木种植业,就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一是为了缓解海宁土地资源紧缺状况,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为了减少中间贸易环节,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扩大国际市场。
- 上一篇:温州鞋革企业瞄上气象经济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