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洪路有位“牛”大叔
西洪路上有一个不大的修鞋摊,负责修鞋的是一位50多岁的大叔,看着他认真地拿起一双平跟羊毛靴,边修边对等在一旁的小姑娘说:“小妹,你的这双靴子在古代可是战靴,只有军人可以穿。”
“真的么?大叔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我可是鞋业大学毕业的,说起鞋文化,我可比你们这些大学生懂多了。”大叔回答得十分自信。
大叔叫吴雄,家住湖光小区,12岁就开始学修鞋,断断续续在这个路口修鞋43年了。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大叔不但鞋修得好,说起“鞋文化”更是头头是道。
仔细盘点一下,凡是大叔修过的鞋,他总能说出起源出处。譬如如今在女生中很流行的松糕鞋,大叔说就是起源于满族妇女穿的高底“旗鞋”;高跟鞋的原型是骑马鞋,当时是为了方便人们双脚能够扣紧马镫。大叔还知道,古时帝王大臣穿的鞋叫“舄(XI)”,是一种厚木底兽皮鞋;我们通常所说的履,就是古代的草鞋……
大叔边说边比划着,很兴奋,还在旁边的空地上画满了与鞋有关的生僻字。
问起大叔怎么知道这么多,大叔呵呵地笑了。原来大叔家修鞋已经修了三代,不同的是,爷爷是打草鞋的,爸爸是纳布鞋的,轮到大叔这一代,就开始上街修皮鞋了。
大叔的爸爸年轻时还上过一段私塾,喜欢研究一些与鞋有关的东西,大叔小时候,他爸爸就常常讲一些与鞋子有关的故事给他听。三代修鞋,大叔觉得“鞋文化”也就是他的家族文化了,平时在家,就喜欢钻研一些关于鞋子的知识。
大叔说,等修鞋的时间比较难熬,他就尝试着给顾客讲一些鞋的历史、文化,这样客人也就不会觉得无聊了。
- 上一篇:废墟上崛起的鞋王
- 下一篇:战疫·秀洲丨小红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击疫情的脚步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