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中小贸易商与“汇率赛跑”
千千万万的中国中小贸易商,如今正在学习与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汇率赛跑”。
破“7”——这是众多专做出口订单的中小贸易商早就预料到的一天。因此,当这一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过起了天天谈价格的生活。无论是以短周期冲抵汇率风险,还是最终不得已要被迫提价,如今,当人民币汇率破“7”之日终于到来之时,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之一 ——出口,正在学习在一种渐变的新生态中生存,中小贸易商们显然最不愿意看到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在自己身上重新演绎。
缩短周期
人民币兑美元在2007年升值了7%,而在2008年第一季度升值了4%,这样的汇率变动的加快超过了一些中小贸易商的预期。
在这样的转变之下,专门做鞋类出口贸易的张生开始倾向于做“短、平、快”的生意。“如果是长期大单,我就规定客户每个月加多少钱。”张生认为,这样可能跟得上人民币升值的速度。
做纺织品生意的赵静,也与张生有同样的感受。她在这个行业里已经耕耘十几年,因此积累了不少的固定客户,不过现在,这部分客户却成为了她最为犯难的一部分,因为汇率原因,她不得不考虑要筛选掉一部分客户,尤其是那些回款时间长、订金较少的客户。
一切都是因为疾速上升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我对一两个月的汇率变动还可以预测,但超过三个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预估低了,商品价格势必较高,让客户难以接受;如果预测高了,我可能会亏本。”
王晓川做的是日化用品的贸易,生产周期较短,对汇率的敏感性稍微弱一点,但在汇率变动加速的情况下,他也不得不改变一些收款方式。能够起到盯准汇率作用的信用证,成为了王晓川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工具。
“我们要求客户支付欧元,但大多数客户也知道用美元结算对他们自己更划算,因为美元兑欧元也在不断贬值。以前我们不大用信用证,现在也可以接受信用证了,这样可以锁定汇率;另外我们就是要求客户把订金预付的多一些,这样也能相对减少结算时的汇率损失。”年初在谈价格时,晓川对于一个月船期的日化用品的汇率价定在6.9。“并且报价有效期限30天内。所以就有天天谈价格的疲惫。”王晓川说。
转向欧洲
现在,做欧洲的订单似乎要比美国的订单让贸易商们舒服一些,在王晓川们看来,虽然欧洲的订单相对零散,没有美国订单的规模集中,但风险相对较小。
“美国的订单可能较大,但风险也很大,遇到两国政策和经济的变化,一个200万美元的大单可能去年有今年就没有了。而且美国的进口商压价比较厉害。”张生说,“欧洲都是中小订单,但风险也比较分散,东边有雨西边晴,订单零碎些,但总会有生意做的,订单小客户的价格也好谈些。”
然而,宽松的环境仅仅是相对于美国贸易而言的。因为尽管赵静的针织衫、张生的鞋和王晓川的日用品大多出口到欧洲,但进口商仍然不愿意用欧元,而是坚持使用美元结算。这跟美元兑欧元不断贬值不无关系。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马骏在今年1月中旬预测人民币兑美元将很快到7∶1,但他强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不确定性在于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如果美元兑欧元也在贬值而且贬值很多,人民币升值速度会更快。”对于中小贸易商十分遗憾的是,一季度的现实状况被他言中。
正因如此,王晓川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同时做一些内贸生易,他说:“除了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去年对出口退税的两次下调以及通胀因素导制原材料涨价、人员成本的大幅增长,都使出口生意的价格越来越不好谈了。”显然,外贸还不如内贸好做。
提价20%
“普遍提价20%。”说这话时,赵静显得有些无奈,因为面对汇率的起伏,提价只是被动应对的方式之一。
记者了解到,纺织品从打样、报价到接订单,再到采购原料,向厂家下单,周期较长,需要2-3个月。赵静从去年开始已经意识到人民币升值来得越来越快,按照行业惯例,她要做汇率的预估,于是她给今年五月份的订单预定的汇率是6.8∶1、六月份是6.7∶1,然后以此倒推定价。
“调整价格,说服客户挺难的,但没有办法,汇率变动、变动的速度、底部是多少,这是我目前最头疼的事。”做了十几年贸易的赵静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汇率困扰着。
贸易商的日子不好过,生产商的环节也好不到哪去。张生不仅做鞋子出口生意,他还是生产商,他对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动更是敏感。因为在“汇率无常”的同时,与鞋子有关的上游原材料——石油、棉花、橡胶、钢材等从去年开始都有大幅的涨价。
现在,他在观望:如果一季度人民币升值4%,全年会不会达到16%,而且估计今年8月底纺织品(包括鞋类)的出口退税还要再降。如果是这样,他的鞋子的出口报价目前至少要同比提价20%。
- 上一篇:晋江“鞋博会”来汉推介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