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老大朱张金:战略也要快一步
编辑:当年海宁有17家制革厂,现在其中的15家已经没有了踪影。而卡森在这期间总是出其不意地做调整,转型。在发展上,别人评价卡森的发展也比同行快了一步。您的经验是什么?
朱张金:信息很重要,我就是喜欢到处走。网上之类的东西也看,但只能参考。现在所谓的“新闻”都是编辑过的,已经是事后的信息了。实地走走得到的信息比网络的还要超前。
实际上,我是战略型的企业家,不是战术型的,开拓是强项,后头守业的不是强项。但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们会跟随国家形势、市场和国家导向走,例如说逐渐去掉产业链条中的部分低附加值的业务,保留终端的零售、地产,从劳动密集型、污染型向高附加值转变。
编辑:在每次的转型当中,您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据我的了解,您的决策在当时并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但事后大家都看到您成功了。
朱张金:这个产业门槛比较低,谁都能进,小企业能做得好,大企业不一定好,皮革企业最大的不会超过10亿美金的销售额。因此,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战略。我的欲望就是把公司做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走得多,看得多,成功的机会就多。
编辑:从皮革制造,到皮革家具生产,卡森如今还扩展零售业务,您认为时机会不会有些晚?
朱张金:我觉得不晚。所有生意只要想做,永远不会晚的,只要定位和方向正确。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
不过,能做多大就取决于行业的规模。有些行业做不大,摩托车行业永远超不过汽车行业。我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为皮革产业不容易做大,这个行业适合小企业做。我的志向就是做大,卡森产业要转型,皮革制造业务规模要缩小,会以精品皮革为主,把利润率提上去。
编辑:你们在2007年开始做地产。在宏观大势趋紧的背景下,卡森做地产的时间合适吗?您以前主要从事皮革业,对地产业了解多少?
朱张金:就我看,中国地产做得好的也就是沿海几个重点城市,中西部有待开发,多数人还在等待买房子,关键是定位和策略。我们不如大牌的地产公司,但比内地的很多公司有实力,可以专注细分的地域和产品类型,例如博鳌的地产开发就是主打休闲的。
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有些企业的资金链紧张了,拿不到的土地我来拿,有竞争才有机遇,人人都能做到就不是机遇了。
我个人确实没有地产经验,但是地产专业化程度很高,有专业的设计公司、管理团队和营销机构,我只要找对行业专家就可以,这些人才比在制造业好找得多。
编辑:现在卡森转型地产,包括代表华平的董事们都同意吗?
朱张金:董事会都有意见发表,他们100%支持。当初和华平谈的规划是,皮革的龙头企业和家具制造的龙头企业,但现在国家导向完全就是两码事,企业从量到质也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国内最近几年变化太快。起初我们出口地方政府还给补贴,2005年出口1美元政府就奖励0.1元人民币,出口退税率还高,政策好不好?现在出口退税降了,人民币升值了,补贴也没有了,才几年时间,这个变化太大了,大企业在时间上来不及调整。
编辑:上市后完全规范化运作,您有不习惯吗?
朱张金:打个比方,以前就像农民原来穿布鞋,现在要改穿西装、鞋了,哪怕起初不习惯,穿三天也就好了。中间有个过程。比方现在所有的决策要开董事会,以前自己拍拍脑袋就定了;过去账上有钱,看股票不错就可以买,现在不行了,只能规规矩矩看人家挣钱,老老实实按照游戏规则来做。
- 上一篇:封杀皮革到有情扶持橡塑产业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