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鞋业巨头纷纷转出中国
随着人民币升值及国内人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大量在华的鞋企纷纷将生产基地外移。近日,阿迪达斯和耐克表示将一些生产企业从中国转移至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而Clac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纷纷增加越南、印尼的生产线。在一些中国本土制鞋商看来,国际鞋业巨头纷纷转移在华生产基地只是在当前环境下的无奈选择。
成本上升被迫转移
对这些制造企业来说,不断攀升的成本是他们放弃中国制造市场的主要原因。人力、原材料、土地、环保等成本在2007年至2008年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业内人士表示,生产成本的提高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头等因素。据洲鞋业协会最新调查,目前越南劳工成本为3.14美元/日,略低于印度的3.5美元/天和中国东莞的5美元/天。
剔除掉人力成本,在华鞋企还要面对诸多不利局面。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制鞋企业必须花更多的钱去采购原材料。土地成本的提高、以污染轻、劳动力素质高的企业取代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官方政策都使在华国际鞋企深受打击。
中国优势犹存
尽管东南亚现在越来越受到国际鞋业巨头的亲睐,但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称,东南亚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低成本的天堂。和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具有优势。
虽然人力成本是迫使在华鞋企转移的重要原因,但业内人士称,和中国熟练的劳动力相比,东南亚国家的实际人力成本并不会比中国低多少。亚洲鞋业协会的调查显示,泰国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天200铢,约45元人民币,跟中国相当,但泰国的外企反映,“泰国工人干活很慢,一个中国工人顶两三个泰国工人”。
此外中国的制鞋业的产业配套能力明显优于一些东南亚国家。一位业内人士称,在东莞开一个制鞋工厂,用不了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制鞋设备、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准备工作,中低端的原材料100%可以在东莞买到。而在印度和越南建一个制鞋厂,要准备上千万美元资金,多数投入到配套产业设施中。
在中国本土制鞋商看来,国际鞋业巨头纷纷转移在华生产基地只是在当前环境下的无奈选择。面对一些国际鞋业巨头的外迁,中国制造业也在反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但是专家认为,外移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除了成本精打细算,还要考虑产业配套、营销物流设施、地方产业政策、风土民情等诸多因素。
- 上一篇:中国童鞋VS意大利童鞋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