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万华丁建生:“在自主创新中突围”
丁建生,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华实业集团总裁。
曾任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并获硕士学位,应用研究员,现受聘于大连理工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带领公司的“大规模MDI制造技术”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万华宁波一期工程被国家评为“国家环境友好工程”,是入选的唯一的化工石化项目。2006年《新财经》“中国上市公司最具成长性百强企业”评选中,烟台万华位列第一名。
面对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与打压,一个志存高远的企业该如何冲破重围?
自主创新!烟台万华——这个中国最大的聚氨酯工业企业,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与较量中,以不懈的创新实践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在全球聚氨酯制造领域中写下了三个大写的“中国造”。
改革开放初期,在“六五”重点项目中,国家安排从日本引进了一套年产30万平方米的聚氨酯合成革装置,成立烟台合成革厂(万华集团前身)。同时,从日本引进一套相当于国际上世纪60年代水平的年产1万吨间歇工艺的MDI装置。
烟台万华,便在这偶然的机遇中与MDI结缘。M DI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及其同系物的简称,是目前世界上获得迅速发展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当时只有德、英、美、日等四国拥有这项复杂产品的制造技术。遗憾的是,此时国家投资4.6亿元引进的仅是M DI装置及其生产许可证,并未掌握真正的技术。
丁建生回忆,引进的M DI装置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于1983年正式建成并试运行,此后的五年,是“痛苦”的消化过程,装置的年产量从未超过6000万吨。无奈之下,万华于1988年首度与青岛化工学院合作,经过努力,M DI当年的产量达到了8000万吨。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对MDI的需求以年递增12%的速度推进。作为国内唯一 M DI生产厂家,万华年不足万吨的产能显然无法适应市场要求,改进生产工艺、扩增产量迫在眉睫。丁建生说,自1988年起,万华再次踏上了四年艰难的“引智”之路。
万华集团重新找到当初引进其生产线的日本公司,希望能帮助将原1万吨生产能力扩大到1.2万吨,遭到拒绝。于是,“万华”将希望寄托于德、美、英等三国的四家跨国公司,仍以失望告终。痛苦的碰壁,让万华悟出:真正有市场潜力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1993年起,万华从建厂初期的国外引进、消化吸收,跨越到自主创新的崭新征程。
“1992年8月将自主研发MDI技术的报告提交后,集团很快就召开论证会。1993年9月,我们再次与青岛化工学院合作攻关,决心自主开启MDI技术的‘黑匣子!”在丁建生看来,这是企业“逼上梁山”的唯一出路。经过1000多个艰苦的日日夜夜,一万多次的技术试验,1997年3月,万华终于研发出了M DI制造技术,成为第5个拥有 M DI制造技术的国家!
靠自主创新赢得主动权的烟台万华,很快便运用手中的技术将原来年产仅一万吨装置通过技改扩增到年产2万吨、4万吨、8万吨和12万吨。面对万华的异军突起,拥有M DI技术的跨国公司在震惊之余,开始了对万华的排挤和打压。除加紧策划在上海建立大型 M DI生产基地外,几家跨国公司还联手以低于欧美市场200美元至300美元的价格,将 M DI向中国市场低价倾销,“万华 M DI”的生存遭遇到了严重威胁。
面对“海外兵团”的冲击,万华吹响了更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号角,使 M DI的产能实现了大幅度跨越。“九五”期间,公司累计完成技改投入3.58亿元, MDI生产能力1998年达到2万吨,2000年达到4万吨。
进入新世纪后,成功突围的万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目前烟台万华M DI总产能已达28万吨/年,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M DI生产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第一位。规模、质量和生产成本不仅全部优于日本,更可与德国拜耳、巴斯夫和美国陶氏的世界一流企业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