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抄底不该清仓抢购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理念,道出了古今中外投资商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即投资时要先确定此“货”是否是“奇货”,即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只有经过考察论证,真正“奇货”才“可居”,即可以投资。
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用其特有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现在随着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海外中国精英萌生了回国效力的想法。郎情妾意,鼓励了国内的机构、企业以及各级政府带着钱袋子纷纷开展海外“敛才”。我们的抄底“军团”,应该要好好理解吕不韦的话,人才抄底不是“清仓抢购”,而应“奇货可居”。□时报记者叶天
今天,在全球经受着严重金融危机,海外金融、电子、汽车等等昔日的超级大财团都纷纷倒闭、裁员、减薪之时,中央及时启动“千人计划”的同时,各省市地也纷纷组团到欧美发达国家“抄底”海外人才市场,而且的的确确有很多层次相当高的人才前去应聘,收获不小。但如何遴选真正优秀的海外人才,并能使其有用武之地,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去海外抄底,有可能买对,也可能买错。如果像买便宜货大批量批发,抢购清仓“人才商品”,弄不好就抢回来一件光鲜却没法穿的“名牌服装”。海外抄底要根据企业、政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不可盲目跟风。头脑一热就去抢人,企业内却没搭建好平台,来的人无用武之地,留不住人;要么请来的人不一定好用,适得其反。越是高端的人才,投入的风险就越大,破坏力有些时候也是超出想象的。
最近一期《经理人杂志》刊登真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真实故事。该公司董事长为了给公司引入国际化的思维,从华尔街一家知名投行抄底引入了资深人才出任公司副总裁。但这个人不仅完全没有融入公司,而且引发了内部巨大的矛盾,许多下属因为无法接受他的行事风格,愤然离职。
审时度势揽人才,这体现了危中见机、着眼未来的冷静态度和辩证思维。但海外揽才其实功夫在国内,“抄底”毕竟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标是使人才能够落地生根,海外“揽才”,如何真正地留住人才,不让他们在日后海外结束金融危机的时候再次流失,那才是真正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人才的层次越高,流动成本和风险就越大。但是成本、风险和收益也是成正比的。为各类海外抄底来的人才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需要完善相应的游戏规则,在人才流动、激励、福利保障等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
其次,不要因为现在国外的就业市场低迷,人才相对“便宜”了就搞“批发”,不管有用没用都先招回来了再说。国内缺的是什么类型、什么行业的人才就引进,国内已经饱和的就应该考虑先解决国内人才就业的问题。最起码不能大材小用,更不能屈才。说到屈才,能够吸引海外人才的不仅是高薪,重要的是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企业对人才要“人尽其用”,给他们发挥能力的机会,还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回国就业不但实现了其个人价值,更是得到了认可。
最后,还需要帮助海外人才“扫清”几个障碍,比如文化和工作风格的差异、收入的落差、环境的变化等问题,还要尽可能宽容他们可能已有些“西化”的个性、习惯。这样你人才抄底弄回来的才可能不是“清仓货”,而是“奇货可居”。
- 上一篇:企业的人才危机周期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