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鞋少女的故事——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
1986年,农村已退到改革的幕后。城市的活力与机会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年。他们离开家乡,在希望、艰难、屈辱中为改善自身命运而努力。这是一个在今天被“进城务工”、“打工”、“民工潮”等所指代的“潮流”,同时又构成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叙事。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它触摸到了当时人们的心跳,并“代言”发出了自由流动的呐喊。
张五常
在广州,在深圳,在中国比较自由开放、比较繁盛的闹市街道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少女,坐在路旁替顾客补鞋。
一九八六年一月,我在深圳访问了一对补鞋的男女。四月间,我又再访问那个女的。据他们说,在中国各地街头以补鞋为业的青年,大部分来自浙江省的黄岩县。这个县以针绣工艺驰名,很多孩子从小就掌握家传的针绣技巧。自一九八○年后,中国比较开放了,离开家乡出去闯天下比较自由。另一方面,在县里操农业工作的时间不多,而其它的粗活,每月所能赚到的只不过是人民币二十至四十元。所以,黄岩县的长辈就想出一个主意:教孩子们学补鞋,然后让他们离开家乡到处赚钱,帮补家计。补鞋的青年在深圳的收入听说比其它地方好,但到那里的手续办起来比较困难,而近年来批准的机会更少了。在深圳,补鞋的收入每月大约是人民币三百元——这比乡间的收入高出大约八倍。除了食宿衣着费用(每月约一百元)、材料及杂费(每月五十元),还有就是工商局及居委会每天都会派员来收费。收费起初每天五角,现已升至每天一元五角了。对比之下,这是一项很大的征收了。
除了一切费用开销,每个补鞋青年每月可寄大约八十至一百元回家。据说,黄岩县有很多新建的房屋,是靠这些青年资助的。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本想到黄岩县走一趟,但因事忙作罢。
中国采取比较自由的经济政策后,补鞋行业随之而兴。上述是其中补鞋青年男女一个故事的大略。但故事的含意远比故事的本身重要。
我一向认为中国人的先天智慧及刻苦耐劳的本领,决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然而,无论是学术的成就、生活的水平……中国的表现实在使中国人无地自容。说什么因为人口太多、资源短缺,其实都是一些毫无实证的借口。史丹福大学胡佛学院一位很负盛名的高级研究员,从美国到香港来搜集资料,约我会面,为的是要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洲、欧洲、东南亚各地,中国人都能出人头地,成就屡见经传,但偏偏在中国本土却是那样没出息?”这问题似深实浅。
浅的答案,往往有深的含义。补鞋少女的故事不仅证实了我的观点,而且那“证实”足以令人震惊。试想:单是让这些青年有一点走动的自由,一点择业的自由,他们的收入在几个月之间就增加了八倍!这是翻三番,不是翻两番,而这些青年不用到本世纪末就有这样的成绩了。
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听到了补鞋少女的故事,想起四十多年前在中国结交的小朋友,知道他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他们应有的一点机会,我不能不站起来,老老实实地为中国的青年说几句话。
- 上一篇:爱心装满“毛毛鞋”
- 下一篇:战疫·秀洲丨小红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击疫情的脚步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