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本土鞋业卖场遭遇水土不服?
去年,闽客隆倒闭之后,金中华一度租下闽客隆的旧门店,把门店开进了思明南路等老市区。进驻闽客隆旧门店之后,金中华却没能真正取而代之,仅半年光景,金中华鞋业博物馆店已是人去店空,仅留下一张张出售柜台及招租的广告招贴。
随着我市逐渐与国际性大城市接轨,商超业烽烟再起,贴近市场,成了各家超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而本土商超在这场生存大战中,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差异化经营重现生机
2000年前后,是厦门本土零售业大红大紫的时期。在此之前,连锁超市这一概念对厦门人来说,最形象的“代言人”就是闽客隆、倍顺、金中华等最先在厦实行规模化经营的本土商超。但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航母”的陆续入厦,市民的眼界顿时大开:原来超市的规模也可以这么大!原来商超购物也可以这么便利!随后,厦门本土零售商店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冲击,曾经的本土商超“老大”闽客隆更是一蹶不振,最终于去年轰然倒闭。
与闽客隆一样,金中华也是厦门本土的一家综合性百货商场,经历本土商超经营危机后,金中华一下子流失了七成以上的营业额,但金中华终究找到了一条差异化经营之路,作为为数不多的本土商超幸存者,金中华积极转型经营,开创我市第一家专业鞋类商场,并占据我市鞋类百货经营“半壁江山”。
管理不到位丢了顾客
最初,“平价鞋”的经营模式使金中华在岛外及工业集中区的商超竞争中保有价格优势。
一位当地的居民告诉记者,金中华老市区店关门之前,主要经营鞋子、百货,但也卖日用品、精品、化妆品等,销售品种多,而且商品定位低,对于加盟品牌的选择也并不讲究,购买此类产品,同处一街的蜂巢山夜市就有,产品显得没有吸引力。另一位女士还给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金中华博物馆店里有一个专柜叫“欧莱雅”,与一个国际名牌的中文译音同名,购买了该产品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国际名牌,而只是用中文名字抢注的同名产品而已。“而且价格也与正品差不多,第一次光顾就感觉被欺骗了,管理如此不到位,后来也就很少光顾金中华了。”
经营模式滞后难以为继
但化妆品及其他百货毕竟只是金中华销售的一小部分,其经营的“重头戏”鞋类销售情况又如何呢?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除了选址、定位、管理方面的原因以外,市场需求的进步及经营模式的滞后这一矛盾再次摆在了金中华管理层的眼前。
据知情人透露,金中华的主营品鞋子采取的是买断货品、自行定价的经营模式,运作相对独立,成本更低,因此主要靠低价取胜,“低价鞋”成为其主推产品。但这种经营模式同样面临着问题,随着国内品牌鞋子纷纷兴起,品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多年前,金中华靠“低价鞋”占领市场的策略已经与市场需求相悖;此外,在特殊的经济背景下,金中华门店与厂家专卖店、百货店、社区经营店、大型商超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之目前品牌直营连锁店越开越多,金中华先买单后赚钱的运营模式对现金流的要求较高,在如今的经济背景下,挑战较大也不为怪。
- 上一篇:新购鞋返修岂能收费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