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皮革业巧妙化解污染难题
【中国鞋网】与一个产业的兴盛比较起来,产业的没落要来得迅速和“轻松”许多。经历了二十余载的付出和努力而艰辛成长起来的温州制革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在温州大地上几近消失殆尽。随着温州市政府环保部门去年年初的一纸禁令和一刀切式的一系列强硬措施的出台,温州鹿城区内的洞桥、前京、十里、岩门和下岸五大制革基地数千只转鼓彻底停转,曾经的制革重镇转眼间成了“无革区”。这在当时成了行业内的重磅炸弹,一时间引来人们的激烈讨论,企业、协会乃至政府相关人士皆为此事呼吁奔走。那么,时隔一年,眼下温州的制革业处于怎样的境况呢?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与去年上半年人们对制革业未来命运的急切关注相比,如今,人们似乎认为温州制革业已成为过往,纷纷将其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
由巅峰跌入深渊的巨变
位于温州瓯海区的瞿溪镇是全国闻名且产量较大的牛皮鞋面革生产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地形成了完善的制革工业体系和诸多上规模的制革企业,牛皮鞋面革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40%以上。上世纪90年代初,瞿溪制革企业就达到三百余家,分派到全国各地从事采购生牛皮的专业人员数量在2,000人以上,市场上60%的皮源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地,有着“中国第一皮城”之称的浙江皮革市场日均交易牛皮一万多张,早在1997年,市场年交易额就达二十多亿元,居全国专业市场之最。在1994年~1998年期间,浙江皮革市场连续5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成交额首位,还分别被授予“全国百强集贸市场”、“省级规范化市场”、“省区域性重点市场”等荣誉称号。制革业在发展成为温州“中国鞋都”重要配套产业和温州特色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温州制鞋、皮革化工、皮机以及合成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繁荣地区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随着制革企业数量和产量的逐年增加,某些生产环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地步,而这与近年温州经济的腾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温州政府环保部门将制革业列为重点整改对象,针对皮革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出台了一系列强硬的整改措施,与瓯海涂饰厂分工合作的鹿城水场则首当其冲地成了第一批被整改的对象。因为鹿城区内的洞桥、前京、十里、岩门和下岸五大制革基地主要从事水场加工,而制革工序中80%的污染物出自该工段。从2007年5月开始,鹿城区环保部门就先后采取了清除设备陈旧的小厂、为生产车间的转鼓换发“二代身份证”、整个基地停产整顿、限产限排且24小时巡查、对违规排污企业处以高额罚款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连环重拳,许多制革企业措手不及,疲于应付,一个个先后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上,终于在2008年2月,鹿城五大制革基地宣布全面停止运行。
随着鹿城水场转鼓的停转,多年来形成的鹿城做水场、瓯海做涂饰的温州制革模式发生了变化。瓯海区内规模较大的制革企业只好匆忙中将水场加工迁移至海宁、山东、江苏等地,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工厂和车间,加工成本比原来高出不少,并且因为地理位置距离较远又增加了一笔运输和存储费用,这让皮革业本就因激烈竞争而一再降低的利润空间又萎缩了一大半。仓促迁移所造成的原材料、机械、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变影响到产品质量的稳定,致使一些用料鞋企怨声载道,并且由于相隔甚远沟通不便致使针对产品生产所提意见无法及时修正,进而使损失进一步扩大。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导致许多制革企业要么将涂饰工段也迁至水场所在地,在当地建厂开工生产;要么干脆转产做贸易或者改投其他行业。至此,曾经无比风光的温州制革业瞬间由巅峰跌至谷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为历史。
轰然倒塌所成就的蝶变
据业内人士分析,即使没有2008年初的鹿城水场停产风波,温州制革业也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境地。对于企业来说,近几年里,温州皮革加工行业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原皮持续紧缺而且价格暴涨,优质牛皮匮乏,石油价格的不断上调促使皮化产品涨价风波一浪高过一浪,温州劳动力价格也是一涨再涨,用人旺季还时常出现技工荒,种种因素让制革企业的生产成本一再攀升,日子愈发难过。而由于近年来经济总体环境的不景气,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动荡,致使下游制鞋企业也身陷泥潭,企业倒闭、产业规模缩减成为常事,这进一步导致了皮革产品价格疲软。如此一来,制革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到了步履维艰、命悬一线的境地了。
而对于温州政府来说,当前的制革业俨然已经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十几年前的温州,经济欠发达,诸多皮革厂在成就一个个老板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少GDP,造福了一方百姓,并且为政府增加了一笔可观的税收,可谓是温州经济腾飞的功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温州制革企业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再加上历史规划上的问题,导致制革厂和居民生活区混成一片,企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和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保护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政府每年投入治理污染的费用已经远远超出制革企业所缴纳的税款,而许多企业主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欠缺,并不愿意花钱治污,而是在环保部门的严厉监管下,依旧我行我素,任由污水直排入河,令政府头痛不已。而随着温州城市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温州市政府一纸禁令毅然抛弃了制革业这块“鸡肋”,辉煌了二十多年的温州制革业轰然倒塌。
虽然去年鹿城水场停产对行业震动很大,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再回过头来看,当时那场停产风波未必不是以激烈的方式清除了行业久治不愈的顽疾,温州制革业也未必不会因祸得福。
据了解,在鹿城水场转鼓停转之前,部分制革企业就因温州土地价格昂贵、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等因素准备将生产基地向外迁移以缓解生产成本日益增加的压力,当时,由于山东、江苏北部等地区土地价格便宜、劳动力价格低廉,于是成了许多制革企业的首选。最终由于温州政府的突袭而仓促迁往这些地方的制革企业,满足了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迫切愿望,当地政府也实现了招商时许下的诺言:为入驻企业开出了诸多优厚条件。比如,在纳税、用电方面有优惠政策配套同行,厂区建设用地几乎是半买半送,在环保上也不是一刀切,和温州相比,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海宁由于政府重视,污水处理项目上马较早,如今已经发展成熟,再加上海宁制革厂多为大型企业,规模和产量都相对较大,每年所缴税费足以填补政府对污水处理工程的后续投入。而海宁的制革企业由于规模大,效益好,愿意并且也能够为污水治理买单,如此一来,海宁的制革产业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当时选择迁入海宁的制革企业也会因为齐全的配套设施而一同受益,而产业集中所形成的集群效应也能够为迁入的制革企业带去新的市场。如此一来,在温州是“鸡肋”的制革企业,到了外地就成了新生宠儿,并且清除了缠身多年的顽疾,因祸而得福,正所谓无病一身轻,我们期待发生蝶变的温州制革业在异地能够大展拳脚,迅速腾飞。
磨砺归来将产生的质变有人会发出疑问,虽然温州的大部分制革企业将生产加工基地迁至山东、江苏等地,但污染问题并没有一同解决,将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是难逃被驱逐的命运,这些企业到时该怎么办?还有人担心,对于温州经济,尤其是对于温州鞋革产业来说,制革作为庞大的鞋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旦这个生产环节缺失,对整个鞋都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鹿城制革基地改建的破土动工为这一系列疑问和忧虑给出了圆满的答复。据悉,经过企业、协会、行业人士、政府相关部门的多方协调和商讨,温州市政府于今年3月公布了有关规划建设新制革生产基地的文件。新制革基地选址于鹿城区下岸村,沿江围垦滩涂作为发展预留地,制革基地的过渡生产期为3年,即从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
届时,下岸、前京、十里、洞桥、岩门等5个制革基地原有的二百多家水场加工企业,将整合重组为一二家专业大型制革集团。新制革基地将坚决淘汰生皮初加工工序,统一规划建设,采用一流设备和一流工艺,产品向高端化发展,污染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从此次配套出台的相关方案可以看出,3年后重新投入使用的新制革基地将借鉴成功经验,划分建立集中制革与集中污水处理区域,一改以往“散、乱、小”的局面;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方式,走清洁化生产道路,彻底解决困扰制革行业多年的环保问题;引导行业进行自我整合,重组升级,促使制革行业走上做强做大之路。
笔者相信,在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帮助和牵引下,温州制革业能够成功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温州制革业乃至温州鞋革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将会进一步提高。
- 上一篇:泉州企业趁机增加原皮储备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