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散市场变迁看鞋业批发的未来方向
现有的条件制约了幸福鞋街的发展
幸福鞋街这个集散市场的范围并不只局限于幸福街,还包括附近相关街巷的店面。
【中国鞋网】“在全国的鞋业批发市场里,我们这个名字应该是很好听的了。过去,特别是在辉煌时期,幸福鞋街确实给我们鞋商带来了很多的‘幸福’。可如今,它的发展远远没有以前那么好了,我们已经难以感受到那种曾经的‘幸福’了。现在更多的是忧心啊!”林振发在泉州市鲤城区幸福街做了20多年的鞋类批发生意了,他现在是鲤城鞋商同业公会会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笑着说出了这样的开场白。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幸福鞋街走过了辉煌时期。然而这个民间自发形成的市场,如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极大约束。面对困局,在这里打拼多年的鞋商们通过新成立的泉州市鲤城鞋商同业公会,着手为市场的发展谋出路。
◎上篇 | 20多年的商贸积淀
在鲤城鞋商同业公会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幸福鞋街的平面图——除了幸福街,还有大量的商户分布在涂门后街、迎津路、东鲁路和物资路上。
起步于涂门街
林振发是泉州市区最早做鞋业批发的商人之一,他说,目前幸福鞋街有正规店面300家左右,加上一些较小、较不规范的店面和做仓储的,整个市场内的商户有500多家。记者沿着旧车站附近的几条街巷转了一圈,发现这里的店面大的也不过20多平方米,小的则只是几平方米大的小铁皮屋。据商户们介绍,他们大多已经在这里做了10来年。
“还有一些‘80后’的年轻人依靠我们这个市场做网络销售、开淘宝店,光网店就有400多家,每日的总营业额能够上万元。款式好点的鞋,在网上一天内就能够卖掉几百双。”林振发说,每天早上7点半,大部分商户就开店营业,直到晚上7点多才会结束一天的生意。
林振发说,泉州市区鞋业批发市场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整个市场只有20多家的商户,最早只是卖一些零散用品。”他说,最早市区鞋业批发商主要集中在讲武巷、涂门街一带,以市区人为主。在上世纪80年代,那里既是市区的中心位置,又是旧车站所在地,交通很方便,人气也很旺。每天都有大包小包的鞋从讲武巷、涂门街运出去,经车发往晋江、石狮、三明、莆田等地。当时,附近的指挥巷有销售手表、小家电,也引来各路商客,所以当时这一带非常繁荣。
成型于幸福街
1998年,涂门街二期拆迁涉及这些鞋店,鞋店就开始从涂门街往加油站方向迁移,10余家店的老板选择了幸福街。“大家选择这里,主要还是因为离车站比较近!”林振发说,鞋商选择驻扎幸福街后,市场很快发展起来,“鞋街”的名气也慢慢地大起来。很多外地人特别是温州人也纷纷来此开鞋店。久而久之,“鞋街”的名头打响了,辐射面也大了。且不说厦门、漳州的客商都来此批发鞋,那些人高马大的外国人,也会光临这里——很多来自印度、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的商人来这里批发鞋,或有语言不通的,会自带翻译。
林振发说,当时白天的幸福街,进出的人不断,有的骑着“老人车”载货,有的是用三轮车,有时走在街上,还要擦身而过。“‘鞋街’来往人之多,你可能想像不到。就说汽车吧,一定要赶在上午8点之前出小区,要不然就开不出去了。”家住幸福社区的魏女士说。晚上,尽管客人已散,市场仍在繁忙地运行着——鞋店一般都是利用夜间进货。在不远处的旧车站,很多货物正从车上卸下来,再用三轮车或者“老人车”搬进市场。
其实,在很多泉州市民的记忆中,旧车站附近是泉州一个非常有名并且有很长一段历史的商品集散地,那里集中的不仅仅是鞋产品,还有服装、各类饰品、生活用品等等小商品。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里的确夹杂了各种商品,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该区域内做纺织品和其他小商品的商户大部分已经搬迁到小商品批发市场,在旧车站附近,鞋类批发成为主角。林振发告诉记者,鞋类批发和服装小商品批发不一样,售后服务比较多,鞋子占的面积大,需要更大、更充足的仓储空间,如果鞋商搬到小商品市场经营的话,就只有店面,仓库还要另外再找,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麻烦,也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拉动制鞋工业
鞋业批发市场里最初卖的大多是越洋运过来的运动鞋,也有一些皮鞋。在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鞋子受到了市民很大的欢迎。林振发说,当时从来不用担心没顾客,“只要你有货,就会有人来买”。
就是这个景象,让一群人看到了商机。当时晋江、石狮很多人看到这些鞋子受欢迎,开始仿制这些运动鞋,出现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工厂。林振发说,这个市场刺激了泉州鞋业的发展,石狮的时装休闲鞋、晋江的休闲运动鞋和南安的童鞋领域,一些中小鞋企开始逐步成长起来,集散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泉州制鞋工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鞋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当时,整个泉州地区的鞋产品几乎都在这里批发销售,由于市场靠近旧车站,交通便利,人流量也很大,市场迎来了各地客人,每天都有大包小包的鞋子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泉州的鞋类制造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中篇 | 繁荣的批发集市
如今的幸福鞋街,经营产品囊括了时装女鞋、休闲鞋、运动鞋、童鞋、拖鞋等品类,颜色、款式也是应有尽有。
几条窄街年挣20亿
和很多批发市场一样,这里的商户也大多采取“批发+零售”的经营模式。炎热的中午时分,记者在市场内依旧可以看到一些前来选购最新款式凉鞋的年轻女性。虽然也做零售,但是对商户们来说,批发才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意。
据介绍,这里的鞋子大部分来自泉州本地的鞋企,同时也有温州、广州的货。在刺激本地鞋企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幸福鞋街也将泉州的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欧美。
在繁荣时期,幸福鞋街的名气非常大,不仅有温州人到这边来开店,而且几乎每个商户都接过外单,把货销往国外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外国人自己带着翻译到市场来,看中了货就直接付美元拉货,没货时就下订金。
林振发说,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的前一两年,是幸福鞋街最辉煌的时期,全年的总贸易额超过了20亿元。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很少人能够想像得到,这窄窄的几条街,能够做起这么大的生意。
代理过诸多名品牌
住在幸福社区和鞋业批发市场附近的泉州市民大多会有一个印象,上世纪90年代末在幸福鞋街,可以看到很多目前知名的运动品牌。
“很多晋江运动品牌的鞋,以前都是放在我们这边销售的。”林振发说,这些牌子大多会将样品鞋放在市场里,当时没有品牌专卖店,也没有百货专柜,批发市场对于这些知名品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的很多商户拥有国内不少知名鞋企的代理权,销售业绩也一直都很不错。林振发说,幸福鞋街最繁荣的时期,每天下午4点多,附近的居民都可以看到起码六辆大货车停在附近装货,这些货车将市场内的鞋子带到各地去,同时也把市场的名气一起带了出去。
助推商圈经济形成
幸福鞋街的兴起和繁荣,助推了整个旧车站商圈的形成和发展。在这里,不仅仅是做鞋业批发生意的商户们赚到了钱。
“市场里的商户加上他们的家人,一共是3000—4000人,再加上所有的店面招的工人,总人数可以达到10000多人。另外,还有包装厂等上下游企业员工,物流人员、周边做房屋出租业务的人员。”林振发说。
外地的客户来泉州进货,一般需要过夜,这给旧车站周边的旅社和酒店带来了很多的客源,餐饮业同样受益。林振发笑着说,即使客户没有住宿,没有吃饭,但是至少也会买瓶矿泉水吧。
目前,幸福鞋街一间店面的月租在5000元以上,甚至要七八千元,而在2000年时,一家店面的租金不过1000多元。附近的民房很多都租给商户当仓库使用,商户每月所支付的房租成为周边房东的一大收入。
屡拒其他市场招商
近几年来,幸福鞋街商户遭遇过很多次来自其他市场的招商。林振发说,这些新兴的市场,总是利用各种优惠和奖励政策来吸引这里的商户,但大家对这些招商都没有多大兴趣。
“幸福鞋街的名气已经打出去了,这个品牌已经声名远扬了,如果因为接受招商而离开,到没有知名度的新市场去,不仅仅是幸福鞋街的品牌效应会丢失,更重要的是大家生意都做不起来了。毕竟,知名度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就够的。”林振发说。
◎下篇 | 鞋商的困境与期待
经历了年营业额突破20亿元的辉煌之后,幸福鞋街从2003年左右开始出现市场萎缩的苗头,慢慢走下坡路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该市场所受打击也比较大。
客户流失
“市场不专业、不规范、无序,场所紧张,环境差,停车难,租金贵,这些问题不断地被商户们提出来。”林振发说,对于市场的未来,他们忧心忡忡,“没什么可避讳的,可以说这个市场如今已经边缘化了。”
据介绍,虽然现在的商户增加了不少,但市场的经营总额却比不上辉煌时期,如今的幸福鞋街每年大概只有10个亿的总贸易额了。“遇到今年这个形势,很多店家都靠以前赚的钱撑着。”林振发说,做了十几二十年的生意,大部分商户并没有办法将店面扩张,“不是商户们不愿意,而是先天条件受到了限制,就这么大的地方,根本没有多余的地方扩张店面了”。
店面难以扩张的同时,老客户在这两年也不断流失。“现在市场内的店面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甚至店面破烂不堪的都有,这么不规范的市场怎么可能不造成客户流失呢?泉州的鞋业批发曾经带动了省内其他地方的鞋业市场发展,但是现在,福州、漳州、龙岩等地都有了专门的鞋城。看到我们这边这么乱,其他地方那么专业,有的客户就选择了专业的鞋城。”说到这里,林振发的脸上堆满了遗憾,他说,“道理其实很简单,一家凌乱的杂货铺和一家大超市相比,当然更多人愿意到大超市去,我们现在就像不规范的杂货铺一样。以我为例,手上原本有几个厂的一级代理权,现在都被福州的鞋城拿走了,真的感到很心痛。厂商过来看看我们这个环境,再对比一下福州的鞋城,自然不会选择我们。”
上世纪90年代末在幸福鞋街销售的一些本地知名运动品牌,如今已经难觅踪迹。“这些品牌鞋企,都开起了自己的专卖店和形象店。如果需要走代理路线,他们更愿意选择像福州的鞋城那样的规范化专业市场,至少那对他们的品牌形象更有益。现在,我们这里的商户想要卖这些知名品牌的运动鞋,还必须到福州去拿。”林振发说。
“不要说大的企业和品牌了,现在甚至连那些中型的企业,我们都很难拿到代理权,拿的货也不多了。现在,我们手里的代理权,大部分都是来自比较小的企业。”他说。
据分析,当初商户们选择幸福鞋街,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旧车站的功能,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人流量大大减少,这也对市场的萎缩有一定的影响。
不良竞争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店面和仓库应该是1∶5的比例,也就是说,仓库面积起码应该是店面的5倍。”林振发告诉记者,目前幸福鞋街的商户们很难在店面旁找到仓库,大部分商户只能向幸福社区和周边居民租用民房来当仓库。即便是民房当仓库,这两年来租金节节攀升,成本越来越高,生意却越来越难做,商户们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据介绍,目前商户们的发货程序是这样的:先从仓库将鞋子运到店里,老板开单后,再将鞋子送到客户处。两次搬运,对商户们来说,增加的成本可不少,既要多雇工人,还要多出一次的运输费。
成本大大增加,还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林振发说,在民房中租用的仓库,大多存在不规范现象,既要存货、又要住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幸福鞋街开始有一些商户渐渐支撑不下去了,有的再找投资人,叫个人来合股,或者变成两户一店,情况更糟糕的则只能关店停止营业。
这样的现状,导致市场里出现了恶性杀价。“有些人不在乎赚得少,只要多卖几双就好了。一些把店面关掉专做仓储的商户,其成本比我们开店的低,他们除了价格低外,还直接送货上门给客户,不需要客户来挑货。”林振发说,现在的幸福鞋街,生意做大的商户已经离开这里,到义乌、温州等其他专业市场去发展了,支撑不下去的则关店,剩下的这些人,都在期盼着新的专业批发市场的诞生。
期待规范化的鞋城
幸福鞋街这个市场所涉及的几条路,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如果不是居住在附近,很多人可能连迎津路、东鲁路的大概位置都弄不清楚。
由于市场没有规范化的基础和管理,秩序比较混乱,陌生人想要准确找到某家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林振发说:“有的客户可能绕了市场两三圈都找不到我的店在哪里,这样的话肯定会有一些顾客流失掉。本地人想要找准路都不容易,何况是外地的顾客呢?”林振发告诉记者,他的一些外地客户,已经来过店里几次了,再来还是会走错路,“市场太乱了,单单一条幸福街,就有好几幢楼是1号,你叫人家怎么找”。
从形成市场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鞋业批发市场的商户们。鲤城鞋商同业公会成立后,第一件想要为商户做的事就是帮每个店面挂上门牌。在公会门口的平面图上,记者看到市场内的每一家店都已经标上了号码,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店面将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原来客人只能看店名找店,肯定很困难,以后有了编号,会方便很多。”林振发说。
解决门牌问题,还只是幸福鞋街变革的“热身”。林振发说,市场要想重铸辉煌,需要走规范化专业鞋城的道路,“十年前是别的地方到我们这边参观、学习,现在轮到我们到别的地方取经了。像龙岩的那个鞋城,辐射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整个江西,他们以前也是开设在小巷子里的”。
林振发说,作为一个鞋产业高度发达,并且鞋业批发市场影响力曾经达到如此高度的产区,泉州市区想拥有一座规范化的专业鞋城,是很有条件的。“这也是我们这些商户现在的最大愿望了。虽然在晋江陈埭有一个鞋都,但是那里的鞋材比较多。”他说。
“我们希望可以建一座四层楼的鞋城,一户四层,一楼当店面,其他楼层做仓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安全隐患,我们做起生意来也方便得多,起码不用再进行货品的二次搬运了,直接开了单,就能在楼上拿货,运费省了,人力成本也省了。”林振发说。
市场里的商户们向记者介绍了很多国内规范化专业鞋城的情况,而广州的鞋城的专业程度让他们最佩服。据了解,广州的鞋城目前已经发展到外贸批发、华南地区批发、华北地区批发都有各自的专业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泉州能够建成一个专业鞋城,拥有各种完善的配套,不仅有利于商户们做生意,也便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但是,商户们也知道,建设这样一座鞋城,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上一篇:泉州鲤城鞋商筹建专业鞋城
- 下一篇:蔡崇信豪赌估值30亿欧元的脏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