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小品牌鞋企徘徊在十字路口
中国鞋网1月30日讯,本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土地资源紧张,使得2009年温州制鞋整体成本上涨了20%。而河北、河南、湖南等地的制鞋业,凭借更加低廉的价格迅速崛起。对此,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认为,“眼下,温州中小鞋企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谈起“中国鞋都”的现状,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多少有些忧虑。
她最近在广州、泉州、温州、保定等地转了一圈,感觉温州鞋没以前好卖了,“跟我认识的一些批发商,以前差不多每个月都到温州拿货,现在都跑河北、河南、湖南等地拿货了,因为同样档次的产品,那些地方的成本要低10元以上。”
最近两年,河北、河南等地的鞋革业迅速崛起,加上人工、水电、厂房等成本低廉,优势凸显,后来者居上,从而抢占了很大一块中低端鞋类市场份额。与温州发展路径相似,这些地方多数鞋企也正在自家院落的基础上搞扩建,采用“作坊式”生产经营。而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统计,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2009年温州制鞋整体成本上涨了20%左右。
对于温州中小制鞋企业来讲,内外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这是包括谢榕芳在内不少专家对今后温州中小鞋企发展方向的揣测。
趋势:企业数量不断萎缩行业内一直有“广州鞋领导潮流,温州鞋主导市场”一说,现在似乎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事实上,在目前产业转移浪潮的冲击下,温州鞋企遇到了中西部一些新近崛起的制鞋基地的挑战。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企业数量在减少。”谢榕芳说,据调查数据显示,温州制鞋企业数量大面积萎缩,已从2002年的5000多家缩减到今天的2600家。
什么因素导致温州制鞋企业七八年的时间消失了一半?“本土的发展空间日渐变得狭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温州作为中国鞋都,占有全国35%的鞋业市场,但目前在继续发展上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温州本地的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二是温州土地资源极为紧缺,土地价格猛涨,企业扩大生产所需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温州鞋企向外拓展发展空间是必然趋势。”
选择之一:向外“移植”温州模式
叶建国在温州的鞋厂已经开办14年了,2009年6月,他把从温州搬到了重庆璧山。
“这边园区里有很多温州人办的厂子,有鞋材、鞋底、鞋线、包装等一整套的产业链,跟温州差不多,只是规模还没有那么大。”据叶建国说,在2007年,温州一些中小鞋企的老板就商量在中西部省份“移植”温州模式,至今,四川、重庆,甚至俄罗斯都建立了温州制鞋生产基地。
有意思的是,温州鞋企不仅仅是搬迁了生产线,还搬迁了管理方式———叶建国的工厂把“温州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设立成本管理部门,分别对皮料、线、胶水和辅材的用量制订了四大标准,如鞋底刷胶,工人因刷胶方式不同,平均每双鞋用胶量30克,标准化操作后,刷胶量节省幅度超过20%。叶建国说,“不能以为西部的薪资低、税收更优惠,就可以大手大脚。温州鞋企都很善于省钱,经过标准化处理,生产一双鞋可节省成本1%左右,1年下来节约有望超过1000万元。”
“我们鼓励企业往外走,同时也希望企业把温州的管理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周德文表示。
选择之二:向设计和品牌中心转型
“温州鞋革产业不会撤空,毕竟整个产业链优势还在,而且积累的设计能力也是别处短时间内无法比拟的。”谢榕芳说。
在设计方面,温州鞋企确实有砝码在手。作为全国业设计中心,温州鞋出色的设计水平仍是毋庸置疑。“正装皮鞋,我最终还是选定温州几个厂家。”在广州做了多年皮鞋经销的冯起凡说,尽管便宜,其他地方的皮鞋设计还是比不上温州。
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鞋业设计中心这个平台,或许是温州中小鞋企的一个突破口。
另一方面,温州不少制鞋企业打起了“上市”的主意,除了奥康、红蜻蜓、康奈等有明确上市计划的公司外,一些鞋企也在观察等待机会。
而规模和品牌都达不到上市要求的企业,也在积极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保罗盖帝重新调整产品定位,确定以“软”为鲜明的产品风格,并申请专利,在此基础上又重新调整渠道定位,全面进入商场渠道;红草帽提出打造过亿市场,以做强做大重点市场为战略指导,取代以往的全面发展策略;杰豪也在产品方面大下苦功,全面向更时尚更年轻的风格转型,针对的消费人群年龄层年轻至少五六岁;日泰则积极谋划与台湾品牌合作。
“总的来讲,温州制鞋在产品设计和品牌运作上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留下来的企业应该多在这两个方面想想办法。”谢榕芳说。
- 秋日幻想集丨ABCKIDS 2025秋季新品订货会圆满成功!
- ABCKIDS新品丨冬日探索 从绒而行
- LOOZU龙足有红则灵
- 这双鞋销售暴涨600%
- LOOZU龙足「巳」来运转 步步胜意
- LOOZU龙足机能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