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井喷行情的最大敌人:人才匮乏
如果未来将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摊开,那么2009年无疑将是被重点标出的一年。3D影片《阿凡达》空前成功,累积票房超过12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内地市场第一部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影片。同样,在2009年上映的《变形金刚2》和《2012》也取得骄人成绩,这两部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成绩仅次于北美市场。再加上一些其它热门国产影片,如《建国大业》等,整个2009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成绩达到了60多亿人民币,为历史最高。
受益于票房爆炸式增长,中国本土的电影制作也终于慢慢摆脱手工作坊阶段,向工业体系迈进。从创意、策划到制作乃至后期的销售等产业链,终于有了清楚的雏形。“比如,2009年之前中国没有职业影评人,也没有专门的预告片剪辑公司。”著名影评人张小北告诉《环球企业家》:“但是2009年都开始有了,这可以看做电影工业渐趋成熟的象征。”
受到这个巨大市场潜力的诱惑,作为成熟电影工业化生产典型的好莱坞也开始尝试用更深入的办法来挖掘金矿。比如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全城热恋》就是新闻集团旗下20世纪福斯(20th Century Fox)在华的一个重要尝试。该片和以往好莱坞在中国市场只进行被动投资且很少参与制作不同的是,这个项目由福斯主动提出,且和同样作为新闻集团子公司的星空传媒的投资额占到了70%,并且参与制作,提携培养了两位新锐导演。(详情请于查询《百转千回》)。
截至3月初,该片票房已经突破一亿,无疑给了福斯更大的信心。福斯中国区总经理涂明告诉本刊,除了制作和发行之外,福斯还将进一步培养华语电影市场新一代的从业者。
然而这毕竟只是开始。现实情况更为严峻的是,市场正在开启,但本地人才却十分缺乏。“很多都是不专业的人在做不专业的项目。”一位电影发行公司的人士告诉本刊。而且中国电影的制作设备并不输于好莱坞,但在“体系管理”方面却远远落后。
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在大陆在文化政策上向香港开放后,香港电影人开始渐渐以大陆市场为事业重心。这几年,相当数量的华语片都为大陆和香港双方合作的合拍片,制作方面的主干力量大部分也来自于香港。
不过,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庄宇新看来,这种大陆市场对于香港电影人的依赖是一种“低水平的依赖”,并不具有持续性。一方面,香港电影界本土的内生性力量已经丧失,其人才完全处于青黄不接状。另一方面,“这些香港电影人还是没有完全适应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庄宇新对《环球企业家》说。
但短期来看,这种依赖还将持续。打破这一局势的时间点现在被普遍设定在当中国电影票房达到300亿时,这个产值被视为能真正形成整条产业链,形成自我循环和成长的体系,并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无疑通向目标的发展之路一定是坎坷重重的。事实上,这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大幅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影院数量的陡然增加,这一年来甚至以平均每天多1.7块荧幕的速度增加。一位业内人士就向本刊透露,由于这几年电影市场蓬勃,一线城市可适合发展影院的资源价格暴涨,往往一个地产项目开幕,就有7、8家公司哄抢,哄抬价格,为了赢得竞争,有些影院主甚至借贷拿下影院。“这样一来就泡沫化发展了。”上述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