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鞋一双节省几百元
中国鞋网05月11日讯,记得电影《岁月神偷》中那位挑全家大梁的“鞋匠罗”吗?在沈阳,记者遇到一个和“鞋匠罗”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在太清宫旁边的小店里,他和妻子安静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他叫王文斌,是沈阳一位普普通通的制鞋匠。
一双鞋要钉近200个钉子
踏进王师傅的制鞋店,一股浓重的皮革味儿便扑面而来,定睛一看,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打磨机、鞋楦头、缝纫机、美容机等制鞋工具一应俱全。在西南角的柜台上,几只尚未制成的女式凉鞋挂在特制的机器上,柜台后面,各种颜色和质地的皮板陈列在木架里,虽稍显杂乱,却纤尘不染。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王师傅显得很拘谨,腼腆地冲着记者笑笑:“做了半辈子鞋了,咱就是有门手艺呗!”
王师傅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1979年参加工作。“2002年以前,我在沈阳市皮鞋二厂工作。”王师傅笑着说,“2002年鞋厂改制,我下岗了,就又凑了些钱,开了这家制鞋店。”和记者聊天的空当,王师傅也不忘忙活手里的活计。记者发现,在套着楦子的半成品上,密密麻麻地钉了几十个钉子。“这才哪到哪啊!”王师傅看出了记者的惊奇,“一双鞋做出来,要钉将近200个钉子呢!”
20多道工序制成一双鞋子
记者问起制鞋的工序,王师傅没有刻意隐瞒什么,只是一再表示工序很多,男鞋和女鞋、单鞋和棉鞋,制作的工艺和流程都不一样。“我们接到一个活儿,从裁断皮板到制鞋帮,再到制底和扣底、包装,都需要技术。像制鞋帮,就有拨茬等工序。”王师傅说,“边角料也不浪费,可以做成鞋拍子,不仅好看,又延长了鞋的使用寿命。”说着,王师傅展示了一双已经制好的男鞋,指着鞋上靠近脚背的地方说,“这就是鞋拍子,别看只有一小条,能起到很大作用。”
王师傅介绍说,制成一双鞋需要用两尺半到三尺见方的一张皮板。这里的一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一尺,而是八寸多一点。具体用量要看鞋子的款式和脚的大小。“有的人脚比正常偏大或偏小,需要特地打鞋楦子,比较麻烦。但时间一长,来订鞋的人总上这来,楦子也就不白打了。”记者问顾客多长时间能拿到鞋子时,王师傅说:“一般也就一周吧!”
手工鞋店旺季月入近万元
看到记者饶有兴致地观看各种质地和颜色的皮板,王师傅热情地介绍着:“这张是羊皮、那张是牛皮……”当问到一双手工鞋的造价时,他笑着说,这得看顾客提供的样本、皮革的质量和制作工艺等,但基本上都会比市场上卖的同等质量的鞋便宜。“像这种意大利版的男式皮鞋,在商场里怎么也得卖两三千块钱,可在我这,包工包料全下来1200多块就够了,而且订做的肯定跟脚。只花成本价和手工费,就能穿到比商场里更合适的鞋子,何乐而不为呢?”
记者粗略计算一下,与商场里相同质地的高档皮鞋相比,订做手工至少能省下200多元。“要是跟世界大品牌比,省的就更多了!”王师傅一边做着手中的活一边说,“有时候,只花1/4到1/5的钱,我就能做出来。”
当问到收益时,王师傅很拘谨:“啥收不收益的,咱就是干点手艺活儿,凭本事吃饭,保证每月的收入维持全家生活罢了!”
据其他店面的皮匠师傅介绍,王师傅的店不仅定制皮鞋,还承担了一些改鞋的业务,什么改鞋尖儿、换跟儿、换底儿,几乎皮鞋所有的活在他那里都可以完成。“他一个月怎么也能收入几千块吧!”鞋店附近一位姓宋的师傅说,“有的时候活儿好,赶上旺季,能收入万八千的。”
为收徒弟苦恼怕手艺失传
改色、换跟儿、加肥……一双双差强人意的鞋就这样变得跟脚儿了。王师傅说,几年前,来做鞋的人都是买不起商场的好鞋,可现在,都是比较讲究的人才来自己做鞋。“现在工艺也越来越高了,只要顾客提供样子,我们都能做出来。去年我带了个徒弟,可他现在只能对鞋子做些常规的修改,至于接活儿,他还得历练一段时间。”
说到收徒弟,王师傅不免流露出担心。“市场上成品鞋很多,几乎可以说是泛滥了。手工制鞋的发展潜力到底有多少,谁也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手工制鞋怎么说也是一门手艺,可不能让它失传啊!”接过话茬儿,王师傅的妻子李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能使工作效率更高一些,铺子雇用了两个工人,一个主要做鞋帮,另一个打打下手。
相比大型制鞋厂每天能出产500-600双鞋,这家制鞋店每月25-28双鞋的工作效率的确有些逊色。不过王师傅认为,谁都有自己珍爱的东西,想照原样复制一双鞋,或是想把自己的鞋子改得更完善的顾客不在少数。“有需要就有市场嘛!”王师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