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变量困扰上海IC业
2005-09-10 10:59:40 来源: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IC成上海制造业“重头戏”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IC工业的重镇,这是众多近年落户上海的国际IC巨头的共识。上海的投资环境比较好,微电子方面的人才相对聚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前来投资。
继英特尔、英飞凌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以后,越来越多的芯片企业将研发队伍转移到中国来。世界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在建立上海办事处,并称“上海办事处将策略性地成为特许半导体进军中国其它地区的桥梁。”
6月29日,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瑞萨科技在上海成立了其半导体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而就在几天前,欧洲最大的半导体供应商意法半导体也正加紧在上海、深圳、无锡三地进行考察,寻找最佳的建厂地址,工厂有可能会选择在上海。
到2004年3月份止,上海IC行业企业总数约270家,总投资144.60亿美元,注册资金65.98亿美元。
IC人才争夺惨烈
IC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令人不安的是,上海本就不多的IC人才现在已成为全球锁定的目标。上海培养的IC人才出现了大量外流的现象,如上海高校每年有1200名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但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去了美国。究其原因,薪酬过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上海IC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内属于较高的,但与专门生产芯片的美国公司相比,仅相当于其1/5。同时,企业间通过高薪、培训、深造、晋升等手段,“互挖墙角”抢人才的问题比较突出。IC人才争夺由过去的“远距离竞争”转向“零距离竞争”。10年前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员工90%以上是从国外派来的;如今这些公司90%的人才都来自中国国内。显然,上海IC企业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周钟杰先生是上海纪元微科电子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他告诉记者:IC行业挖人惨烈。企业通过高薪、挖墙角来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这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一家企业年初招了100人,可能年底会有30人跳到其它公司。
引进IC人才势在必行。业内人士认为,在IC人才引进上,一定要设法使人才待遇向国际水平接轨,同时探索国际通行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期权期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研究和解决IC人才大量外流的问题;以最大的力度吸引国外优秀的IC技术和管理人才,尤其是事业有成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或从事研究开发。
目前,上海已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良好的政策环境、诱人的发展前景以及丰富的创业机会,不仅使众多海外IC学子纷纷归国创业,而且也吸引了一批海外华人竞相参与,他们已成为上海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骨干力量。
IC人才缺口巨大
为了承接新一轮IC产业中心转移带来的机遇,上海需要重点提高芯片设计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能力,依靠核心技术的研发,确立竞争优势,而这一些都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目前,上海IC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从业人数为63314人,其中科技人员23581人。根据上海市十五期间集成电路发展规划,2005年若能实现“增加10条生产线”的目标,以每条生产线8000人计,至少需要8万IC从业人员。2010年若增加30条生产线,届时则需增加25万人。
据上海市发改委预测,2005年上海市需要至少1万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和1.5万名制造(含测试封装)高级人才,包括集成电路生产线的人员在内。
眼下,IC设计与制造工艺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IC工程硕士)。在IC产业链中,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最强大的原动力。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重点,对这部分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最高。而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1998-2002五年间,上海微电子专业培养的IC设计人才累计不过1470人。
IC行业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是怎样造成的呢?据了解,国内IC行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普通高校IC专业设置不足、课程设置脱离市场、IC设计投资成本相对较高等诸多因素是造成国内IC人才短缺的直接原因。
另外,由于过去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从事IC的企业,多半效益不好。和集成电路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在五六年前很难找到对口工作,专门培养IC人才的院系也因此逐渐萎缩。前几年国内高校甚至停招微电子专业学生,而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至少需要4到7年。这样一来,国内IC人才培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IC产业要形成制造、设计与封装测试三业并举的格局,需要重点培育以下三种类型人才:IC设计人才、IC制造人才和IC封装人才,重中之重是抓好IC设计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有所侧重地造就高、中、低三个层次的IC人才,并培育一支懂专业、善经营的高层次IC领军人才队伍。
“多源化”人才培养模式
IC人才从何而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IC人才的培养速度缓慢。而2000年国务院《鼓励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后,各高校培养IC人才的积极性被真正地激发了出来。
各高校全方位培养IC人才的竞赛已经开始了。目前,教育部正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成立5家左右的“微电子学院”,建立IC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如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以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以科学的培养流程造就大批高质量的IC人才。
除了微电子专业的传统名校外,一些以前在IC领域不甚闻名的高校也跃跃欲试,加入到IC人才培养的行列中来。2001年11月,在“上海集成电路技术创新论坛”上,同济大学宣布了自己的IC人才培养规划。目标是成为高校IC人才培养的“新锐”,同济大学计划引进一批教学科研的“领袖”级人才,包括国内的微电子学专家和中科院院士。
虽然同济大学缺乏IC人才培养的经验,但同时也少了一些“条条框框”,使其对IC人才培训模式的的选择更自由、更符合市场的要求。同济大学提出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可以满足企业多层次的IC人才需求。
培养IC人才,IC企业必须介入其中。为了弥补高校培养的不足,已经有企业开始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自主培训人才。但现实的问题是,尽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自主培养人才的决心仍显不足,即使下决心自主培养,企业内心的感觉依然是“如履薄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企业要承担人才培训的高额费用,这是许多中小公司所难于承受的,另一方面企业又要应对人才流失带来的风险。为了让自己的付出不至于最终成为他人的“嫁衣”,对企业来说,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就是放弃费时、费力的人才培训,通过市场招聘成熟人才。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简称ICC)是隶属于上海市科委的一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机构,近年来在IC设计人才的培训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据该中心培训项目的负责人冯学吉先生介绍,为了加速IC人才供给速度,ICC考虑针对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开办一些“短训”课程,使IC专业以及其他非IC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能够参与研发“实战”,借此缩短企业对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周期;同时让一些非IC专业毕业生通过“短训”快速“转行”,加大短期内人才供给的总量。冯学吉认为,这样可以有效地平抑目前IC人才市场的“物价”,为整个行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化的IC人才培训机构也在提供全方位的IC设计人才培训服务。这些专业培训机构的介入,使得上海IC人才培训更趋市场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高校、企业、政府,诸种力量互补,“多源化”的IC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 上一篇:辽宁大学生不当守成者要做创业人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