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颜料跨国公司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球纺织品生产向亚洲国家转移和染料/颜料跨国公司面临同中国及印度生产的廉价染料/颜料的竞争,正在促使染料/颜料跨国公司继续调整产业结构。
欧洲最大的纺织染料厂家DyStar,2004年初被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的私人风险投资公司Platinum Equity收购后,即开始谋划调整产业结构。DyStar公司在德国有1,800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47%;计划2007年以前减员近一半 。具体调整措施如下:①把还原染料生产全都转移到中国 , 即:关闭过去属于BASF公司的Ludwigshafen还原染料生产装置,减员270人;同时,在我国南京建设还原染料生产厂,计划2007~2008年间竣工、投产。②将分阶段关闭过去属于Bayer公司的Leverkusen纺织染料生产装置,同时增加其在亚洲的纺织染料生产能力;在调整的第一阶段,即2005~2006年间,将适合于羊毛及尼龙染色的纺织染料将转移到其在印尼Gabus的工厂生产;在调整的第二阶段,将用于腈纶的染料生产转移到计划在南京建设的工厂。③将关闭过去属于Hoechst公司的Fechenheim(法兰克福附近)硫化染料装置。这些调整措施将使DyStar公司在德国的员工合计减少约800人(包括其法兰克福总部的185人)。此外,DyStar公司还通过管理和实验室职能分流,于2005年2月底关闭了其在德国Vienna的办事处,又减员30人;即:将管理职能从Vienna转移到其法兰克福总部,将实验室工作转移到其在奥地利Dornbirn和德国法兰克福的用户服务中心。不过,DyStar公司在欧洲仍将保留一些有优势的染料生产装置,包括在Ludwigshafen的靛蓝生产装置、在Brunsbuttel的活性染料生产装置、在Leverkusen的特殊染料生产装置以及为其他厂家服务的装置。
DyStar公司的调整正在使其发展的重点向亚洲和东欧转移。该公司在我国无锡的工厂正在搞扩建项目,也在印尼的Cilegon和Gabus,以及日本Omuta发展染料生产;并且将在东欧开办一个专门为用户服务的实验室。西欧特别是德国的员工工资很高,因此上述减员增效,显然会使DyStar公司节省很大一笔开支,有助于提高其染料产品的成本竞争力。
Lanxess公司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该公司实施了第一阶段调整后成效显著,2005年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1%以上,达到了18.6亿欧元。最近宣布的第二阶段调整方案,将通过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省开支6,000万欧元/年,2008年达标。调整措施主要是关闭一些小装置,合并一些不赢利的工厂;将涉及无机颜料、皮革、莱因化学公司、工业橡胶产品、纺织品加工用化工产品、以及相关服务设施;将重点调整其在美国和欧洲的产业,减员450人。具体措施包括关闭其在美国NJ州Trenton的工厂和在美国WV州Martinsville的黄色颜料制造厂。
Ciba专用化学品公司同样将进行内部调整和产权剥离,以确保与纺织有关的产业今后可持续发展。该公司已调整了领导机构,组建了主要负责战略发展的班子和主要搞经营管理的班子。世界第二大专用化学品公司Clariant公司,纺织染料和涂料用颜料是其核心产品之一。为克服高油价带来的困难,该公司一直在尽力削减开支,提高产品售价。这些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使其2005年二季度纯收入达到了7400万瑞士法朗(5,860万美元),大大高于业内人士预计的4,000万瑞士法朗。该公司还将在2007年以前再减员15%。Elementis公司也在进行调整,其颜料产业总部所在地美国IL州East St.Louis工厂2005年7月开始减产,同时减员100人;据称,该厂将继续限量生产;而其在海外的类似工厂,包括在我国太仓新建的颜料厂,则将增加生产量。日本东洋油墨公司也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其有机颜料的生产、经营效益。该公司的日本富士工厂将专门生产高档有机颜料,低档次通用型产品则转移到中国生产;已在天津和珠海建有有机颜料生产基地,合计生产能力为7000~8000吨/年;天津工厂还生产印刷油墨,大部分产品内销;而珠海工厂的产品,大部分出口。这两个工厂主要生产偶氮颜料和酞菁颜料,将发挥这两种颜料的成本优势,扩大出口。此外,该公司在法国的工厂也将停止生产利润低的通用产品,使高档颜料在产品中所占比例从20%提高到50%以上。
综上所述,几乎所有的染料/颜料跨国公司都在调整产业结构,以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这种发展形势对国内染料/颜料生产企业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 上一篇:废聚乙烯生产塑料鞋楦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