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业规划 > 人才不是用钱砸出来 评论:"高薪跳蚤"背后

人才不是用钱砸出来 评论:"高薪跳蚤"背后

2006-07-22 15:54:16 来源:中国鞋网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几位校长对“高薪跳蚤”现象提出质疑:“今天这个高校年薪100万元聘请了一位知名教授,明天另一个学校开价150万元,这位教授立即奔开价更高的那家而去……部分教授对功利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学术的追求。”

这几年,高薪聘院士、教授的消息已经从新闻变成了平常事,价码也从最初的年薪10万飙升至30万,甚至百万。高薪聘教授的初衷是尊重知识、激励竞争,但“高薪跳蚤”的出现则给校方泼了一盆冷水:人才不是光靠钱能砸出来的。

“高薪跳蚤”现象至少有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后起之秀脱颖而出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高薪跳蚤”看上去是某些学者在追求功利,说到底还是高端人才匮乏在价格上的体现。

本来,培养后生,搭建学术梯队是高薪教授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许多高校,高薪带来的资源过度集中已经使得良性激励变成两极分化。金字塔尖上的少数几个人拥有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往往揣着不多的工资到处找课题。其实,他们才是最需要关注和扶持的一群。“引进一个人,打击一片人”,学校不断从校外和国外挖角,本校的学术队伍却没有茁壮成长,结果人才的身价就越“跳”越高。

其次,没有科学考评机制支撑的高薪似乎不能催熟创新的硕果。

这有两个现成的例子。一个是上海交大“汉芯”造假事件,另一个是同济“海归”院长虚报论文事件。两位均是当年学校花了大价钱请来的,在高薪之下却难符其实,走上了学术造假的不归路。

更令人深思的是,两个人造假的手段都不高明,学校只要在招聘时多花点时间查查两人的学术经历,听听国际同行的评价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猫腻”。“重引进,轻培养”,高薪带来的轰动效应背后,应检讨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

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近日直言不讳地指出:“有消息说某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但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有的“挂名”教授每年花去大学几千万的经费,但学生却受用很少。这种引才的目的恐怕是为了在师资名单上多一些显赫的名字,以便向社会争取更多的资源。

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创办不过14年的学校,却已有多个学科跻身亚洲一流。该校前学术副校长孔宪铎将治校经验总结成一句话:“留住人才,使之快乐。”其实,对于大多数学有所成的人来说,“食有鱼,出有车”之后,更看重的还是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发展空间。“高薪跳蚤”的出现,似乎也说明高薪之外的吸引力还有所欠缺。

高校之间的竞争不该只是简单的财力攀比,师资队伍建设也不该只有高薪一招。建设一流大学,要比的决不仅仅是薪水。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