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计算机人才热门遭遇寒冬
近日,大连人才市场发布的2006年上半年人才供需报表显示,大连市上半年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6153,而该专业求职人员已达19343,位于求职人数排行榜的第一位。以上数据显示,目前大连计算机专业人才较集中,可以满足计算机企业的用人需求,然而,记者在采访计算机企业时,听到更多的是这些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强烈渴求和对目前目标人才匮乏的表述。一边是对计算机人才的渴求,一边是浩荡的计算机专业求职者;一边是等米下锅的用人单位,一边是寒窗苦读背负社会家庭责任的求职者;一边翘盼上马即用的人才,一边四处奔波苦苦追寻“给实习机会”的企业……
供需出现错位
引领时尚、外表光鲜、社会精英、白领、金领……计算机人才在公众眼里的形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在这座围城外一拥而上,然而历尽辛苦踏入这片疆界,却发现自己曾在围城外看到的只是这座充满梦幻的金字塔的塔尖,有那么多人仍然只能遥望它。
而承受着公众指摘的计算机企业也面临着生存压力,压缩成本、提高回报率是它们的生存之道,疏离缺少经验的计算机求职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而抢夺已有实战经验的员工能立刻为公司创造效益。功利和现实,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大连作为东北亚软件外包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软件业、构建强大的人才库。据大连市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软件企业530家,从业人员4万人,本科生占77%。而在2006年中国国际软件交易会上,市长夏德仁提出了我市软件业发展的目标,2010年员工人数超过5000人的企业达到3个至5家,2012年软件业从业人员达18万人。
据悉,我市具有较强大的引进和培养能力,22所高校、200家社会力量办学等可每年提供万人从事计算机工作,然而,已经进入人才争夺战的用人单位并不为此雀跃,他们的强烈需求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研发等方面的中高级人才,而这些中高级人才多为正规院校毕业,具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某软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人才市场上一旦出现具有3年工作经验的 IT从业人员,几家公司就会开始争夺。同时不少曾经为降低人工成本落户大连的 IT企业开始为高端人才的流失而焦急万分。
计算机入门级人才堆积,用人单位急需成手,矛盾不断升级。
多重矛盾原因
目前,计算机求职者的构成比例不合理,大连市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构成呈橄榄形,高级人才和基层 IT工人比较缺乏,而中间部分却过于臃肿。同时,较多用人单位强调外语能力,在大连,对日软件出口额占软件出口总额的80%,而同时掌握计算机和日语的人才仅占计算机专业人员的20%。
对于造成这种供需错位的原因,大家众口一辞地指向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国内某门疽幌钭钚略谙叩鞑橄允荆?500多名被调查者中,55%的人认为是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只有10%的人认为是人才过剩或大学生眼高手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遭受到企业的拷问,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水平、实践能力等评价培养有效性的因素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某大学校长指出,高等教育大发展中计算机是热门专业,由此很多高校纷纷增设计算机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产生了产销不对路的矛盾。而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企业和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尽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先学理论,后培养实践,这样的人才才能有后劲。同时,计算机应用专业外延是很宽泛,这对学科的内涵提出了挑战。一些高校对学科的核心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学科的发展也不明确,就必然导致授课内容“打折”。现在高校还有一部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用的讲义是五年之前,甚至十年之前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知识老化的现象。
然而,除了学校,企业和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
在就业难所反映出来的人才供需“死结”中,大学生们动手能力弱、“实践经验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这也是中国教育受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不少 IT院长都谈到,我们所习惯的应试教育方式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必须改革。好在高校的“解结”工程虽然存在体制等方面的障碍,但许多高校还是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有的学校实行“产学研结合”、设立学生创业园和“虚拟企业”,以丰富学生实践经验。
而“教材陈旧”并非现在才提出来的,久拖不决,高校也有自家的苦衷。部分高校 IT学院院长们认为,多年来教材改革收效甚微,根子在于教育体制。”
人才市场中的供求错位不只是道难题,它更是一个机会。“大学生就业难”的死结,正孕育着一个庞大的职业培训市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培训,这也是印度软件产业成功的经验之一。班加罗尔之所以能成为印度的“硅谷”,原因之一是班市所在的邦府———卡纳塔卡邦(相当于中国的省会)除了有120所院校之外,还有数百所从事各类培训的职业学校,可以满足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职业培训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很多软件职业培训学校推出了定单式培养模式,即先与公司签订合同,你要什么人才我培养什么人才,受到了企业欢迎。但一个新市场的发育难免鱼沙混杂,需要强化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
而解决人才问题,不只是专业教育机构(高校和职业培训班)的事,也需要用人单位努力改善。一个不具备学习型组织功能的企业,是难以做大、做强、做长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并非为他人做嫁衣。不少跨国公司同样面临跳槽的风险,但它们认为,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种人才储备。
同时,政府有效的政策倾向更成为聚集优秀高质人才的强大能量源。
- 上一篇:上海:研发人才跳槽风日盛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