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措施保障国内橡胶供应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中国天然胶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合成胶还有一些基本品种尚不能生产,需求不足部分必须靠进口。因此,轮胎行业把解决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放在进口方面,把其作为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业内人士仍认为,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主要依赖国外是不安全的,尽管中国每年橡胶缺口在50%左右,但发展国内橡胶资源仍有很大潜力。
建立“工农联盟”,改造国有胶园
几十年来,国内天然胶种植一直归农口,轮胎生产归化工口,名义上是上下游关系,实际上各自维护各自利益,在天然胶进口、关税、品种以及价格等问题上,一直都是各说各话,形不成合力。既然是上下游关系,为什么双方不能坐到一起协商,变两家为一家呢?
在采访中,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鞠洪振提出,应该通过改革,建立“工农联盟”,打破工农界限和门户之见,变部门经济为上下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联合体。如大轮胎厂年天然胶用量都在10万吨以上,而山东、长三角、珠三角都是轮胎企业较集中的地方,天然胶需求量更为可观,如果农垦与轮胎企业联合起来,都把天然胶生产当成自己的事,那么国内原料供应情况就会有很大改观。
首先,应根据轮胎工业产品更新的需求改进树种,提高质量。目前,国有农场的天然胶种植面积已没有多少扩充余地,尽管农垦橡胶园的单产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但如不改进树种,则根本无法在产量上有所突破。而东南亚国家的橡胶树种都较为先进,如印尼最初的橡胶树初割期需6~7年,前几年改造后仅需四年半就能割胶,近两年新开发的树种更是三年半就能割胶,割胶期为25年。如果中国能引进新树种,哪怕初割期由7~8年变成5~6年,就能大大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天然胶产量。
其次,上下游联合,共同改造加工厂。这里有两个概念,一是扩大能力,二是提高质量。目前国内橡胶加工厂多是年产几千吨的能力,规模小,加工成本高,质量根本无法提高。国外加工厂平均能力在5万~6万吨/年,国内将加工厂平均能力扩大到2万~3万吨/年应该是可行的。另外,国产胶品种无法满足橡胶工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子午胎用天然胶已成为主流胶种,而国内主打产品5号标胶却做不了子午胎,产品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对路。因此,农垦系统与轮胎厂应联手解决这一问题,按国内产品要求,研制子午胎专用胶,提高质量,增加品种。
政策、资金、技术服务到农户,加快民营胶发展
从去年底开始,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就开始积极扶持民营胶发展。目前,民营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云南民营胶种植面积已超过一半,海南也达到40%,发展潜力巨大。
但民营胶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户分散种植,没有政策支持,缺乏资金支持,更没有技术支撑。民营胶单产普遍偏低,最多在农垦平均单产的70%左右。另外就是加工能力弱,规模小,生产不出符合子午胎需要的天然胶。
鞠洪振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农垦科研部门和轮胎厂等组成联合工作组,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帮助农户提高单产和质量。但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是必需的。鞠洪振说,尽管协会已组织轮胎厂、民营胶企业的代表开过座谈会,提出了中国橡胶工业的发展远景,鼓励发展民营胶,但单凭用户坐而论道、口头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坐下来好好研究这一问题。若民营胶能改良树种,单产达到国有农场的平均水平,则中国天然胶产量可很快提高,至少可减少10万吨/年的进口量。
发展合成胶新品种,提高应用比例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合成胶应用比例还较低。如前苏联橡胶工业的发展基本靠合成胶支撑,其合成胶应用比例高达95%。除此之外,欧美国家平均达到59%~60%。中国轮胎用橡胶,合成胶比例还不到40%,加上制品,基本在50%左右。到2010年,按橡胶行业规划,中国总耗胶量将达到500万吨,合成胶需求量为270万吨,届时合成胶应用比例也只有54%。
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陈志宏教授认为,发展异戊橡胶是合成胶替代天然胶的最好办法。橡胶制品中若掺用20%异戊胶,则工艺、配方等都不用改变,就可实现20%的合成胶替代天然胶。随着国内乙烯工业发展,C5资源已不存在问题,目前国内异戊胶合成技术已有基础,应用技术近年来也已具备了发展条件。另外,陈志宏分析,从轮胎厂改变配方入手,“十一五”期间全国合成胶应用比例还可以提高3.8%。
陈志宏介绍,目前中国合成胶品种不全,不能满足橡胶工业发展的需要,像异戊胶、卤化丁基胶品种国内至今还没有。陈志宏建议,中国合成胶生产企业应该转变观念,从国家产业安全和用户需求出发,下决心开发市场急需的新品种,而不应只考虑自身的投资、成本以及开发投入等因素。如应加快开发可替代天然胶的异戊胶,无内胎子午胎需要的丁基胶、卤化丁基胶,高性能轿车胎需要的溶聚丁苯胶,制品生产需要的乙丙胶、丁腈胶等。
“走出去”建胶园,与建加工厂相结合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国内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买地建橡胶园,这是最终缓解天然胶资源紧张矛盾的有效措施。据悉,海南天然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已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开行将在今后5年内投放政策性贷款30亿元,支持海南天然胶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
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现在“走出去”种树,要等7~8年才能见效,很难保证此间国外土地政策等会发生什么变化,“走出去”投资风险较大,不宜搞“一刀切”。为此,建议农垦在国家支持下,买地种树,实行“近期开荒,远期见效”;对有条件的大轮胎厂、大经销商,则应支持其到国外与当地加工厂合资合作,先搞标准胶或复合胶加工,返销国内,当年即可受益。这样长远结合,才不失为万全之策。
- 上一篇:沧源县班洪乡加快橡胶产业发展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