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人才市场如何突破发展困境
每年只举行1—2次人才招聘活动,市场活动几乎完全依赖行政支撑,门庭冷落,有市无场,服务功能单一,网站上零星的几个招聘信息,也许还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前的。这是很多县级人才市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
尽管经过多年的运行,我国的县级人才市场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却难以达到质的飞跃。县级人才市场怎样才能发挥应有的活力,摆脱人才配置的困局呢?
防止空壳市场出现
由于大多数县级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不大,企业总量有限,人才储备意识淡薄,再加上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转变尚未达到市场化配置的条件,因此,多数县级人才市场无法像大中城市那样举办定期的招聘会,而时有时无的有限招聘活动自然无力掀起招聘和求职的热潮。
如何办好搞活县级人才市场,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要搞好市场定位,强化中介功能,防止空壳市场的出现。
针对县级市场无法举办定期招聘会的特点,应该搞好经常性、零星的中介服务,并与县外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对用人单位,不受定期招聘会的时间限制,做到随到随办、随到随查、随到随招。同时要适度降低收费标准。
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必须从“政府推动型”向“市场运作型”逐步转变,因此,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县级市场很多生意,不可能坐等上门。必须有市场头脑、服务意识,做到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嘴、勤动腿,很多业务就是因“勤”而做成。
超越“集市型”的服务阶段
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是人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县级人才市场,首先要着力推行人才招聘代理服务,不断培植和壮大合作关系,稳定中长期客户群体,积极推动人才招聘服务逐步从集会型向随机型转变,以减轻用人单位参会和自主招聘过程中大量事务性工作的麻烦,克服现场招聘会成功率偏低对于用人单位入市招聘积极性的负面影响。其次要积极应对用人单位只想用人、不想管人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行人才派遣服务,努力为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双向选择的继续深入创造有利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人才强县战略的加快实施,县级人才市场还要进一步开展人才推荐、人才培训特别是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等业务,扩大服务面;还应积极研究开发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人事诊断、高级人才招聘服务、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技术含量高的新型服务项目,超越“集市型”的服务阶段,满足用人单位和人才不断变化的需要。
抓好城乡“打工经济”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人员,这既是县级人才市场服务县域经济建设和发展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县级人才市场大有可为的重要领域。为此,县级人才市场要积极面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广泛建立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人员外向分流安置基地,坚持实施签约输出、跟踪服务的有效措施,大力引导就业愿望最为迫切的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人员外出务工,努力扩大就业服务群体,切实促进城乡“打工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资源整合。
建立多元化信息收发格局
在向本地企业、用人单位和各类求职流动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县级人才市场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效益至上的观念,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及其规定的收费标准,对确有困难的要适当减免。同时,加大网上市场建设,可有效弥补定期招聘会少的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市场是信息市场,对信息开发利用的水平直接反映市场层次的高低。从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的要求和发挥人才信息的社会效益上看,这项工作还处在较低的层面,市场信息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和服务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要紧紧抓住人才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发布等各个环节,加快建立人才信息库,不断拓宽信息收发终端,逐步形成电视有专栏、网络有主页、户外有橱窗的多元化信息收发格局,努力为普通民众了解人才市场信息提供更便捷、更实惠的服务,切实提高人才市场公共服务的受益面。
依靠上级市场扶持、拉动
创新机制是激活县级市场的动力。所以可以探索县级人才市场的体制构建和管理模式,参照省市人才市场做法逐步过渡到真正意义的法人单位,从机制上入手激发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县级人才市场平台的局限性导致了它多扮演小角色和配角的市场定位,如果没上级市场的扶持、拉动,多数县级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闯出新天地,因此,必须从体制上寻求一种最佳组织形式,规划上下愿景目标,实现上下人才市场的资源整合。比如,实行人才市场公共服务业务与市场经营业务分开管理、分业经营思路,市场经营业务版块可通过组建市级人才公司,县区市场为子公司(分市场),按照企业模式运作,把上下、左右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形成上下一体、左右协调、统一开放的市场格局,提高人才市场体系的影响力。
- 上一篇:无悔的青春 无言的感动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