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在9月3-5日于上海召开的“中国皮革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经过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和认真审议,正式通过了《中国皮革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对于推动皮革工业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皮革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规划是皮革行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规划,系统地总结了“十五”期间的显著成绩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清晰勾划了未来五年皮革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与会代表认为,“十五”期间,我国皮革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85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66.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1.6%%;利税202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241.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7.9%%。2005年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进出口总值368亿美元。此外,据统计2005年全国皮革主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500多万人,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从业人员达1100万人,每年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达四五十万个,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虽然皮革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及低水平扩张的倾向影响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制革作为皮革产业的基础,原料皮质量差、数量不足,环保治理任务艰巨;在“十五”期间发展速度过快,出口依存度偏高,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等,也加大了行业的经营风险。
该规划提出了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皮革产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使全行业从数量主导型过渡到以质量、品种、出口、效益型为主导的‘二次创业’发展新阶段”为指导思想,贴近中国皮革工业的发展实际,指明了未来我国皮革行业发展的方向。
该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五大目标:控制产量增长,鼓励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控制出口数量增长,鼓励出口价格提高,保持行业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0%%;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更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到20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争创3-5个世界知名品牌。其核心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全面提升中国皮革行业的整体素质;二是引导中国皮革企业争创世界品牌。
皮革行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几项引导性措施和建议:原料皮的数量及质量保证是皮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皮革、毛皮工业所需的原料皮仍将立足国内,但尚需继续进口部分原料皮,才能保证皮革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合理布局,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发展自主品牌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先导,真皮标志和生态皮革是培育行业品牌的平台,也是行业质量自律的载体。企业则是打造自主品牌和落实走出去方针的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影响和带动其他相关企业合作配套,共同发展,形成皮革特色产业区域。使皮革特色区域成为产业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主力军和主战场;推进节能降耗,强化环境保护,探索制革、毛皮集中加工新模式,致力于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皮革产业,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立足扩大内需寻求皮革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由依靠出口拉动向内需与外需协调带动转变。积极培育国内外多元化专业市场,为跨入皮革强国行列打好基础,积极培育国内外多元化专业市场。全行业要在科学发展观和行业“十一五”规划的指引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创新,不断开创皮革行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早日实现皮革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 上一篇:国际展会王者归来 突显全球皮革市场格局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