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营销对现代企业促进作用
传统的需求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些带来80%利润的畅销品市场——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让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曲线上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长尾巴则通常为人们遗忘。
然而,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如今市场已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散向了四面八方。是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在如今的互联网上,买卖东西的单位越来越小,“名牌”、“畅销品”不再是商业中绝对的统治性语言,那些不那么热销的产品也可以在网络上长期生存,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传统零售业中房租和库存等维持性成本;俗称“草根”的微内容(Microcontent)也开始表现出经营性价值。
如果说得绝对一点,世界上没有毫无价值的东西,并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能进行交易。如果这个东西具有交易价值,形成的市场价格则取决于交易成本(费用)。网络技术的应用就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费用仅仅包括:产品信息搜集和处理/比价、对质量和性能的检验、支付的方便性和安全性等。毫无疑问,网络在搜寻信息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也是网络的基本功能;在产品的检验方面如果要使交易费用降低,一是依赖信用水平;二是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这也是为什么酒店预订、书籍、音乐/CD/DVD、机票等标准化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起步更早、发展更快的原因。货币的电子化也使得支付的安全性和方便性不断提高。
交易成本和维持成本的降低使互联网上存在着一个长长的“尾巴”,当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10月提出“长尾理论”,分析这种商业现象的时候,很多人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带给了我们观察新商业形态的新思维。
刘女士是全职太太。家里新买了房子,正在装修。和几年前第1次装修购买家装材料天天往建材市场跑不同,她现在更喜欢在网上买东西。“这样非常方便,在网上了解了充分的信息之后,再到建材超市或者随便什么地方去买”。
她到搜房网的社区论坛上,看到某某品牌的橱柜正在组织小区集体采购,因为她确实有购买意向,就详细询问这个品牌橱柜所用的材料、价格、折扣政策、安装方法、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她活跃的表现,引起了厂家的注意(厂家的销售人员发了产品信息之后,就守株待兔般地等待潜在买主上钩),就在论坛中索要她的E-mail,厂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她更详细的产品信息。然后是电话联系,厂家的经理希望刘女士能够帮助组织小区的集体采购,如果超过20户,大家能统一拿到7折的集采价,这个价格显然低于在建材超市上购买的价格,作为组织者的刘女士可以拿到6折的价格。不知不觉中,刘女士就成了那个橱柜厂家的“销售”,因为她有业主的身份,因此,小区的邻居们显然更信任她。她也的确有热情为大家服务。
事实上,很多小品牌在利用网络做生意。像这家做橱柜的公司,夫妻俩在3年前开办了这个公司,创业资金很少,所以不得不“靠创新求生存”。他们自己并没有生产厂,也没有在大的建材市场设立门店,他们的品牌建立也主要靠口耳相传。销售人员主要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寻找销售线索(特别是刘女士这样的活跃买主),顾客感兴趣之后,他们提供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得到认可之后,他们给外包的生产厂家下定单,1至2个月后交货。几年下来,夫妻俩把这家公司经营得很红火。刘女士已经习惯了在网上“淘宝”消费,她也惊奇地发现在网上有太多这样的“小”商店,他们出售家具、饰品、玩具、艺术品,可谓五花八门。看得多了,刘女士也动了心:我也可以在网上做生意呀!
这就是今天的商业。克里斯·安德森研究了eBay、亚马逊这些电子商务公司的运行模式得出的结论是:1、对很多产品门类而言,在热门之外,还有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2、这条长长的尾巴是可以有效开发的;3、这些不那么热销的东西积少成多,会产生非常高的价值,也会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交易的费用不断降低,使“做买卖”的门槛不断降低,于是,供给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多样性,只要你稍微花点时间,任何个性化的需求都可能找到供给。而这样的经济形态也意味着从“买方市场”走向“富足经济”。买方市场仅仅意味着买家有更多的选择,而富足经济则意味着“非必需的随意性的消费”越来越多,这让“长长的尾巴”有更多存在的价值。“长尾”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做小生意,也意味着能使小生意得以聚集的市场是桩大生意。
在我看来,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一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观察整个商业。很长时间里,“80/20法则”占据着我们的头脑,决定着我们的商业思维,那么今天我们既要懂得“80/20”,也不能忽略“20/80”的存在。以前我们头脑中的商业图景可能是若干棵大树占满了整个画面;今天的图景应该是不仅有大树,还有荆棘和杂草。显然,后者更像一个完整的生态。
- 上一篇:从“落叶”营销看模糊品牌
- 下一篇:2万多双爱心童鞋,一路向西 温暖进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