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颠覆式”思维开展运动营销
毋庸置疑,在中国,体育营销将是2008年前最热的话题,而作为中国品牌,究竟该如何开展体育营销,如何应对国际的挑战,这更是让人津津乐道。2007年作为北京奥运会前的冲刺年,中国品牌抛出了颠覆式体育营销。
颠覆之一:中国品牌为什么不能签约外国奥运代表团。2007年北京奥运会上,瑞典奥运代表团将身穿李宁服装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李宁公司因此成为第一个签约外国奥运代表团的中国品牌。
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开始,“李宁”就是中国奥委会坚定的支持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除了继续支持中国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四个“金牌梦之队”,还将更多地融入世界体育。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必须在世界的赛场接受更多的洗礼和考验,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信任。外国奥运代表团也青睐中国体育品牌,这是对于人们思维习惯的颠覆。
颠覆之二:中国品牌为什么不能赞助外国世界冠军队。“李宁”是第一个拥有外国世界冠军队的中国品牌,在2006年的世界篮球锦标赛上,身穿“李宁”的西班牙男篮战胜了包括中国队在内的各路诸侯,最终以大比分横扫希腊,捧得冠军奖杯。2007年,李宁公司再度签下并拥有了第二支世界冠军队、雅典奥运会冠军——阿根廷男篮,签约阿根廷男篮使李宁公司将“触角”延伸到了距离中国最远的南美洲。
中国品牌牌虽然短时间还不能象阿迪达斯、耐克那样财大气粗地网罗顶尖运动员,但签约由顶尖运动员组成的顶级运动队是中国品牌寻找到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
很多人认为,体育营销永远是一门充满了变数与创意的学问,“李宁”希望以不失叛逆与稳健的个性,用颠覆寻常的体育营销思维,达到超越自我的效果,从而在体育产业汹涌的潮汐中走得更远,更扎实。
所以说,中国体育品牌一系列看似出乎意料的“颠覆式营销”的外衣下,遵循的仍然是最实在的品牌定律,那就是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让一切可能的营销手段都能充分表现品牌的内涵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