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市支柱产业竟然成了污染产业
近来,本报记者接到河北省辛集市制革区居民反映,该市的制革企业在偷排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使周边居民苦不堪言。5月底记者前往该地调查。
辛集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全市总面积951平方千米。辛集市皮革业历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改革开放以来,辛集皮革业这一传统优势,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特色支柱产业。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皮革业从业人员多,全市共有企业1105家,长年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销售收入多,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8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35亿美元,名列河北省所有县市第一名;入库税金多,2005年仅专业生产流通企业就实现税收1.74亿元,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1/3强。
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污染物的积累,制革业环境污染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当记者刚刚走到锚营制革工业区外侧的马路时,就发现马路和制革区中间宽约两米的沟渠中流淌着墨黑色的污水。走进制革区,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当时刚下过小雨,横平竖直的街道却是一片片黑漆漆的污水,拥堵在下水道口,污水上漂浮着白色的泡沫。道路两侧是排水沟,不规则地摆放着石板,有的地方石板松动或缺失,可以看到石板下高涨的污水,有些地方的污水已经从石板缝隙中溢了出来,黑色、青灰色污水散发着臭味。
沿着制革区外侧的排水沟走了几里路,沟渠中的污水绵延不断的向东流淌,染黑了沟渠两侧。居民们听说记者是来了解当地污染情况的,便争先恐后地诉说起来:“你看看这些小麦,一片片的发黄,这就是用污水浇地烧的。就连这土地都碱化了,原来这里可是肥厚的胶粘地呢!”“我们这个村没有井,都是用企业排出来的水浇地。这些制革的水里有硫酸、火碱之类的东西,麦苗小的时候不能用这个水浇,旱点死不了,但是用这水一浇就烧死了。”“我们这里生产的小麦人家面粉厂都不要,地里也不种蔬菜,用这水浇了谁也不敢吃。”“150米深的水都被污染了,人家检测部门说不能喝。现在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多深的水才是安全的!”
……
当时下着毛毛雨。几位居民带着记者来到几里开外一个污水汇集的地方。记者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墨汁似的污水翻滚着,污水口处还横陈着两个沙袋。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由于最近检查违法偷排的风声很紧,企业的警惕性都很高。每天白天的生产污水都存放在自备的污水池和下水道,到了晚上8点钟左右,就开始向外排放,到早晨四五点钟,就又会用沙袋堵上。“小区(锚营制革工业区)生产旺季的时候,下水道根本容不下那么多污水,就都流到大街上来了,满大街的臭水。”
记者问道:“当地政府不管吗?没有污水处理厂吗?”有人说:“也不能说不管,可是毕竟是辛集市的支柱产业啊!要是把钱都投在治理这些污水上,那辛集市也别想做其他的事了。”还有人说:“污水处理厂建了,可是能处理完一半的污水就不错了,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处理能力。现在政府还在修建污水处理厂第四期,可是制革区的企业也在增多,怎么都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快!”
据辛集市政府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辛集市当初建立制革工业区,改变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模式,把数百家制革作坊压缩到几十家制革企业,目的就在于引导制革散户集中生产,统一治污。而且,制革区在规划、建设的同时,污水处理厂一直都作为必备的配套项目,现在看来,这个目的远远没有达到。
当地居民还反映,由于制革工业区的污水源源不断,已经影响到天津、冀县以及衡水湖。这些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已经与辛集市政府就此事进行过交涉。截止到发稿前,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表示不知道排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