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上市PK李宁在香江 “标杆”命途多舛不进则退
安踏上市 PK李宁在香江
“开盘每股7.6港元,恭喜安踏体育。”7月10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安踏体育(2020.HK)登陆香港主板。在港上市第一天,安踏体育收盘报7.5港元,较招股价5.28港元升2.22港元,首日交易金额达29亿港元,安踏体育的溢价率达到42%。
同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体育用品企业,李宁无疑是安踏的老大哥,但自信满满的安踏一直有超越李宁的决心,一场行业内的暗战已经在股市打响,那么这两家上市公司在股市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李宁IPO:命途多舛
李宁的上市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李宁公司刚刚从健力宝公司脱离出来,准备自己大干一场。但是由于当时李宁的主体公司选择并不成熟,再加上李宁集团比较分散,无法归到一个公司上市,所以这个上市计划被迫搁浅。
之后在李宁本人的直接干预下,李宁公司的经理层发生了震荡,一批职业经理人代替了李宁的亲朋好友进入管理层。李宁在进行了包括股权明晰、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后,于2004年6月2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
李宁股票首日上市开盘价报2.325港元,较其2.15港元的首次公开募股价格相比,溢价率为8%。李宁及其家族控制着46.294%的公司股票,公众投资者认购倍数为132倍。首次募资李宁就获得的金额就高达9.81亿港元。
在上市初期的的表现来看,李宁公司的市盈率相当于2004年预期获利的18.3倍,相对比较便宜。但是李宁2004年主营业务的收入与预期盈利基本吻合,这为李宁公司的后市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安踏IPO:暗渡陈仓
同样作为家族企业,安踏上市的过程就多了几分神秘,以丁志忠为首的丁氏家族通过控制安踏集团,经过多次换手后最终达到上市的目的。
从1994年公司注册之初开始,安踏就开始有意无意的为上市做准备,注册地在香港的安踏企业公司成立了安踏福建和安踏中国公司,同时丁氏家族分散持有的股份也逐渐集中到现任总裁丁志忠手里。
而丁志忠等人于2006年8月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安踏国际、安达投资及安达控股三家公司,为安踏准备上市后的控股母公司,全资拥有安踏中国等5家公司。
在进行了生产线更新和零售市场开拓等一系列措施之后,安踏上市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虽然上市前曾有一段小的波折,但还是顺利按预期上市。
2007年7月10日,安踏体育(2020.HK)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收于7.50港元,较5.28港元的发行价上涨四成多,公开发售部分超购183倍,当前市盈率为33.04倍。
两者对比:时过境迁
安踏此次在香港主板市场融资31.68亿港元,创下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在海外资本市场募资的最高记录,比起2004年李宁在香港上市时4.4亿港元的募资额,安踏此次募资规模是李宁的7倍。
当年李宁上市时面临的状况是什么?李宁靠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了极高的名气,依靠比国内其他企业相对高端的产品,在国内混沌而混乱的体育用品市场上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但是和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国际品牌相比,李宁仍然没有任何招架之力。
而安踏上市取得这样好的“钱景”主要是上市的时机恰到好处,北京奥运开幕在即,一切与奥运有关的投资项目都会吸引众人的眼球,因此在招股时安踏获得了183倍的超额认购。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两家公司上市相隔三年,而这三年我国的人均GDP的平均增幅达到了27%;同时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字,我国的体育人口(所谓体育人口指一周参加三次体育活动,每次半个小时,活动的强度为中等强度的人群)在这三年增加了1300万,市场环境的大规模改善是这次安踏在香港上市成功的重要原因。
标杆李宁:不进则退
如今,中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局面,作为中国体育用品的冠亚军,李宁和安踏已经从产业层面向资本层面迈进。
安踏的招股书表明:在此次募资的31亿港元中,只有2.5亿港元是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而剩下的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品牌推广和扩大营销网络。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安踏拥有37间分销商,并由分销商直接经营或间接管理遍布全国的4217间特许安踏零售门市。丁世忠表示,今年将开设4间自营品牌店,他预测安踏2007年净利润将不少于3.84亿元。
相比之下,李宁的扩张速度更为迅猛。目前李宁有分店4300间,预期今年增至5000间,明年增至5600间,2009年增至6100间。此外,李宁今年新增品牌Z-do,已于上月起在70多间大卖场出售,未来会再增加200多间。
目前安踏的专卖店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而李宁的门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无论数量和质量,安踏和李宁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在赞助的体育明星和运动队方面,安踏更加无法和李宁相比。在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中,如果安踏无法解决提升品牌形象和扩大销售渠道这两大难题,那么安踏追赶李宁依然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