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
《市场营销》是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所著《营销学导论》的精简本,译者在保留原作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原作中部分过于美国化的内容作了删节。译者希望该书成为一本简洁、流畅和可信赖的市场营销学权威著作。
该书英文版被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市场营销课程的首选教材。众所周知,在中国,科特勒是随着MBA教育热而火起来的一个大师。在他之前,营销学尚不成体系。上个世纪60年代初,科特勒开始涉足营销领域。他以经济学和决策科学为基础,从管理角度研究营销,写出了《营销决策模型》一书,从而使营销学有了科学色彩。
该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全书分为三篇十五个章节:第一篇的题目是“认识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过程”,其侧重点是市场营销的一些核心概念的介释、市场营销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流程的梳理;第二篇的题目是“分析市场营销机会”,其侧重点是营销环境与信息分析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第三篇的题目是“设计营销战略及营销组合”,其侧重点是对市场、产品、服务、渠道等营销各环节进行剖析。
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读完该书后,笔者得出的主要结论。
确实,在这本不厚的书中,作者试图呈现营销学的全景,他甚至比较详尽地讨论了产品包装和标签等问题。
不过,这显然不是该书的特色。实际上,许多营销学的书都是面面俱到的。
笔者认为,该书的真正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让预见具有指导意义
预见似乎是美国学者特别偏好的一种思维活动,要不怎么绝大多数未来学家都是美国人,如不久前访华的奈斯比特。笔者认为,在许多工作中,预见甚至是比操作流程更为实用的东西,因为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能让人对大方向了然于胸。
在《市场营销》一书中,科特勒也有一些洞悉未来之言,如在第一章,他专门写到《21世纪的营销挑战》一节。另外,他还在第三章中引用了鲍普康恩发现的“十大文化发展趋势”——即消费者行为的十种趋势。此类预见性的内容对营销人员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大量使用统计数据
90%以上的中国人写的营销、管理类书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主观性过强。他们往往很少以探讨的口吻进行写作,而且针砭时弊,随之而来的就是夸大其辞,比如无止境地“拔高”描述对象的重要性:写品牌营销或管理的,多半都把品牌价值说得“比天都大”;写财务管理的,一般会反复强调财务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写流程管理的,肯定会宣称流程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写营销的,则告诉读者一个金点子能让您一飞冲天、脱胎换骨。《市场营销》一书则没有这种气息,科特勒基本上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写作的。对许多问题,他都“点到为止”,即只提出问题,不下结论。这使得《市场营销》一书显得很客观——当然,只是显得。
除了视角外,客观性还体现作者对统计数字的重视上。《市场营销》中有大量的统计数据,比如在论及产品种类增多对销售后勤管理工作的影响时,作者便举列说,1911年,一家典型的A&P杂货店平均只经销270种商品,而现在,这一数字则是16700多种,是前者的62倍;再比如,在讨论铁路、卡车、水运、管道、空运等各类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时,作者给出了一个基于统计数字的表格,让人一目了然。
- 上一篇:企业奥运营销不应沦为烧钱运动
- 下一篇:2万多双爱心童鞋,一路向西 温暖进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