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运动鞋企业科技实力分析之比较
目前,国内运动鞋行业概况体现为:国际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位居塔尖;李宁处于中档;再往下几乎涵盖了安踏、特步等所有“晋江制造”品牌。
国内外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人一共有208块骨头,脚上的骨头有56块,这是全世界共同的。但不同的是:欧美国家细致地研究这56块骨头的结构、受重以及与肌肉神经之间的影响,并为占领中国市场,从2000年开始就设立了相关部门,专门研究中国人的脚(当然,人家早已把自己的脚研究完了),而中国人正在花心思购买与欧美相同的材料、制作相同的款式去包装这56块骨头—————这就是中外鞋之差距的源头:针对脚的基础资料的模糊。
去看看发达国家制鞋公司的研究室,你会误以为那是个专业医学研究所,而中国的鞋研究室却像个作坊,因为两者的作用完全不同:外企鞋研究室盯着人的“脚”,研究运动与鞋之间最细微的科学关联;而中国的研究室喜欢盯着欧美人的“鞋”,琢磨如何把鞋版复制得一模一样。
再去看看鞋企业的研发人员。欧美人非常重视“运动生物力学”,现在这个专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时髦的科学,它以“力学”为基础,具有“生物”特性,最终为“运动”服务,所以叫“运动生物力学”,具有该专业背景的人通常服务于各大鞋企业的研发部门;中国确实也在体育学院或者大学的体育系设立该专业,且毕业生做教师、做行政、做科研,惟独不走最后一步“服务于鞋企业”。为什么不走最后一步呢?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企业花钱做这个事情啊!
有关权威专家介绍说,在中国找专业机构针对“脚长、脚宽、足弓、受力、年龄”等简单的数据的研究费用大约要30万,如果企业愿意投1000万人民币研究脚,费用简直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看看央视广告一秒几万地哗哗流淌,哪个名牌企业敢说自己囊中羞涩拿不出这笔钱来呢?
说到底,还是意识。而这个意识的结果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鞋才算健康。
科技要为脚服务
鞋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把脚包起来就行。它是用来走路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要把鞋做得科学就得研究人是如何行走的。走路还用研究?这听起来更像儿戏。其实不然,对行走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学科———步态分析。它是生物医学的新兴学科,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疾病诊断治疗,还是治疗(如骨科手术)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国际姿势与步态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PostureandGaitResearch)是该学科的权威学术机构,成立于1983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专门探讨姿势控制与步态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步态分析研究方兴未艾。很多国家级的科研机构的医学专家都把它作为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人的步态分析与识别》耗资巨大,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创新工程的资助。
人们对制鞋业的轻视也不无道理。自工业化制鞋产生以来,制鞋设备、工艺和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制造业成熟而发达。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对鞋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没有进展。制鞋业研究与医学研究严重脱离,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无人问津,绝大多数设计者甚至还不知步态分析为何物。
由于传统思维的偏见和制鞋业自身的问题,鞋与健康的研究长期停滞。这个思维误区和方向性偏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临床资料表明“足部疾患除先天畸形外,许多是后天获得性足病,据推算全世界约有1/4的人受着不同程度足病的痛苦”。
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不仅限于足部。不良姿态(力学失衡)是导致腰腿痛、颈椎病的根本原因。作为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直接导致足病的鞋也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上述问题的出现,就是制鞋业科学性不足所致。从制鞋业产生至今,鞋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所以,对鞋的科学性研究并非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它是全人类的健康需要,势在必行。
人类最好的鞋即是脚
进入20世纪90年代,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已不再专注于脚的被动受力,而转向更高层次“运动鞋的适脚性及舒适性”的研究,从而引入了“人类最好的鞋即是脚”的设计理念。
REEBOK1994年推出的充气系列,利用外设充气装置充盈鞋内气垫,由气体来提高鞋的适脚性,使脚感受到完全被舒适地包围起来。由其独立研发的减震气垫“DM×10”,一条气道可使10个气室的空气自由流通,且配合适当的运动状态进行调整,应对不同的受力情况。NIKE公司的“AIRJORDAN”(1990)六代,采用了甲壳式鞋身设计,包裹整个脚部,排除脚尖部多余的部分,呈现出优异的适脚性及舒适性。从乔丹系列篮球鞋的七代至十五代(1991—2000),从使用AirHuarathe弹性内衬、帮口使用石墨碳纤维,加强舒适性及稳定性,到针对足部动态而特殊设计的Zoomair系统、波浪形的碳纤维中底稳定片结构,以及为让消费者亲自了解功能性及舒适性来自何处,公司将设计开放化、透明化等。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生物力学在制鞋领域的应用成果。
但是,不能不提到的是:在我国,尽管生物力学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却几乎没有一双自己设计制造的、包含多种高科技的运动鞋。
2006年,《计算机仿真》杂志上登出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和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发表的文章,《CAE技术在运动鞋中底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国内在运动鞋的结构设计中,主要依靠经验,通过试错的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这种方法需要生产样品鞋进行试穿,以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但开发成本高,研发周期长,产品质量也难以达到最优。特别是,目前的鞋用材料种类繁多,特性各异,一旦选定材料,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或者,如果结构确定,如何选用合适的材料,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实际要求。而CAE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据报道,耐克公司在高级旅游鞋的结构设计中,通过采用CAE分析技术,在保证鞋体受力均衡的前提下,取得了鞋的理想重量。
“一些体育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内涵有限。而高校、科研院所的一些研究成果往往又无法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李祥晨博士说。北京体育大学金季春教授指出:“其他国家的水晶鞋、超级自行车等基本上是按该国运动员的特征研制的,不一定适合我们的运动员。我们发展体育工程,重在‘量体裁衣’,应该大力建设我国自己的体育工程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郑秀瑗教授提出,产学研相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中国应该在体育运动中大力推广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大做强更多的体育品牌,再通过这些体育企业来“反哺”体育事业的发展。李祥晨认为,科技助力体育,树立观念也很重要。他说:“体育领域的一些学者重体育、轻工程,工程领域的学者则重工程、轻体育。双方都应抛弃成见,相互携手,共同为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而努力。”专家们呼吁,现在离2008年奥运会越来越近,中国应从国家层面组织力量,专门研究如何发挥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工程研究中,打造出中国自己的“水晶鞋”和“超级自行车”。
- 上一篇:质量太差 原价退货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