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姐继承婆婆修伞手艺 补鞋修伞小摊风雨二八秋
握住钳子轻轻一夹伞头,伞骨就四散开来。将断了的那根小伞骨拔出,换上一根新的。再将小伞骨拢到一起,一根根穿进伞头。湖里菜市场的修伞师傅吴得花十指灵活得像变魔术似的,记者还没看清楚呢,她就把伞骨安装得齐齐整整了。她将伞撑开仔细检查,确认万无一失后才交到顾客手上。
补鞋修伞,湖里最早
1979年开始
换这样的一根小伞骨,吴得花收费1元。顾客眉开眼笑:这把伞花了几十元买来,耷拉着一根伞骨,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好不容易打听到这里有家老牌修伞摊,果然手艺了得。
吴得花的修伞摊上挂着一块小广告牌,上面写着“补鞋修伞,湖里最早,1979年开始”。她说,这是婆婆写的,“1979年开始”指的是婆婆。婆婆如今老眼昏花看不清针眼了,她这当媳妇的继承了婆婆的手艺,也有十来年的修伞经验了。
吴得花一家是南平人,早年婆婆靠着补鞋修伞,赚五角一元的小钱,积少成多,在厦门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全家都在厦门安居乐业,吴得花的两个女儿都在读中学。“她很热情,手艺又好。”邻近的摊主说。“来找她的都是老主顾,你一看就知道了,她的店藏在这角落里,不熟悉的人根本找不到。”
这时,来了一位顾客,他说:“听朋友介绍菜市场有人修伞,我从那头找到这头,总算找到了。”
听说要上报纸,吴得花双手直摇:不要,不要!干这个不好,有什么好写的?我是没有本事,才做这个。婆婆的儿女都不愿学呢。
最早修的是油纸伞
修这种伞就像补衣服
吴得花说,现在修伞和从前不太一样。几十年前人们使用最多的是油纸伞。油纸伞的伞面很容易戳破,修伞主要是补伞面。伞面如果有洞,要先把洞周围弄平,然后取出一种名为“牛皮纸”的乳白色丝棉状的纸,按尺寸要求剪好,在伞面上洞口周围涂上一种特制的油,再将牛皮纸覆盖在洞口上,用小毛刷轻轻在纸面上刷几下,使其平整。
后来有了钢骨布伞,和现在使用的有点相似,不过不能自动撑开。布伞坏了,大多是钢骨弯翘了,要将它们一一校正。骨眼和布面连接处用针线重新缝牢,有破洞的地方也顺便缝补。纸伞和布伞的修理,区别在伞面上,一是纸,一是布,修布伞关键是针脚要缝得好。
如今人们使用的多是钢骨布面的晴雨伞,这种伞虽然比较牢固但也会坏,主要是钢骨顶端与布面绕的线会脱掉,钢骨也偶有断了的。吴得花最拿手的就是对付这类伞了。
她将修伞当成一种乐趣就跟玩儿似的
吴得花之所以学起修伞,是因为十几年前她刚生完孩子,觉得进厂打工不太自由,自己又没有多少文化,学这行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身边又有现成的师傅。
她每天早晨6点多出门,到晚上8点左右才回家,耗在摊上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工作时间略长了些,但她将这看成一种乐趣:在这儿,就跟玩儿似的。
她说,别看雨伞就“一张皮,一把骨”,其实做工可精细了,分毫都差不了,比做衣服还讲究。修伞呢,不用说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儿。伞分成好几种,有二截、三截、四截,不会修的,要么伞撑不起来,要么一撑伞骨就断。这其中有很多窍门,例如伞的开关,不会修的要将整个伞骨拆下,换上新开关;会修的,只需换开关的按钮就行了。
谈起这一行当的前景,吴得花说,现在人们生活好过了,伞坏了就换把新的,修伞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其实,如今的伞,也有售价不菲的,买一把要花几十元甚至还有上百元的,修伞只需花几元钱,是一种节约呀。
- 上一篇:做鞋
- 下一篇:战疫·秀洲丨小红鞋完成了使命 但抗击疫情的脚步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