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工荒 温岭鞋企如何应对
“最近几年,没有好的待遇、好的环境根本留不住好的外地民工,很多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很多私营企业老板道出了这样的心声。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民工荒现象,我市的温岭市相对比较严重。温岭私营经济发达,拥有6万多家有雇工行为的企业,高峰期时,曾接纳过40多万名外来民工。近日,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一位领导说:“来温岭的民工每年都在减少10%左右。目前,在温岭的外来务工者约30万,主要集中在三个产业,即机械类约11万,鞋业约11万,三产服务业约5万。”
温岭是浙江制鞋业的产业集聚地,多为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在温岭的外来民工中,从事制鞋业的占了三分之一强。但2004年以来,从事制鞋业的民工也在不断递减。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外来民工自主意识的提高等,用工呈现供小于求的趋势,大多数的用工企业面临着挑战。
为了能留住外来民工,近两年来,各家企业纷纷寻找对策,并陆续开始行动。2月中旬,记者先后几次来到温岭,了解温岭制鞋企业是怎样应对新挑战,以及近年来企业是怎样改善用工环境、提升企业文化来吸引民工的。
今春特点:
民工提前返回少,
企业开工时间推后
据一位熟悉行情的人士透露,往年一些返乡的民工,正月初五六的时候会迫不及待地返回,为的是能“抢”一份工作,找一家待遇稍好点的制鞋企业。这种现象在五六年前尤为突出。
元宵节的前一天,记者来到温岭制鞋企业集聚地之一的城北街道。公路两旁不少鞋业有限公司的招牌、横幅频频映入眼帘。仔细看了一下,大多数鞋业公司的正门口,放着一张桌子,旁边的小黑板上写着招工启事,规模大一点的则在外墙挂上写有详细工种的精美广告布。照理说,这个时候应该是民工找工作的高峰期。可是,不管在公路两旁还是在工业园区里的招聘启事前,整个下午,记者没有看到人声鼎沸的场景,期间,只见稀稀疏疏有民工前来咨询招工信息。到底是企业遭遇招工“寒流”呢?还是几天前已招满,目前只剩下技术含量要求高的岗位而无人问津?
一位在温岭多家鞋厂干过3年的民工小何告诉记者,鞋厂往年一般都是元宵节前开工的,但是今年大多数企业把开工日期定在元宵节后。一方面是一些原本想回家过年的员工由于春节前雪灾的影响推迟了回家时间,除去回家路上花去的时间,在家呆不上几天,公司从人性化的方面考虑延长假期,于元宵节后开工生产;最主要的还是现在在温岭从事鞋业的工人呈现出供小于求的趋势,匆匆忙忙从老家赶回来找工作的人并不多,即使在家舒舒服服过了元宵节之后再来,也还有很多挑选的余地,所以和往年相比,民工今年不再那么急切地找东家了。
据了解,一些在正月初八那天已经放过“开门炮”的企业,也没有在当天开始招工,因为返回的民工太少了。大部分企业只好关起大门,将招工和开工时间往后推。
招术之一:
打破不成文行规,
实行“年薪保底制”
在劳动部门的投诉案中,拖欠工资这一项是他们受理各类案件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在温岭的制鞋企业中,为了防止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流失,企业有两条不成文的“行规”:一条是平时每月发给工人生活费,所欠工资到年底一次性结账;另一条是实行计件工资制,生产淡季外来民工收入无任何保障。
这种不正常的支付工资的“惯例”在温岭制鞋企业中延续了十几年,前些年小企业的做法是:普工每天发5元生活费,技术工每天发10元生活费,折算下来,一个月普工只能领到生活费150元,技术工300元,所欠的工资到年底结算,遇到好老板有可能半年结一次。
小何说到以前在鞋厂的生活,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一天生活费5元的标准比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低很多,普工因为没有技术得靠体力干活,吃饭吃菜的费用实际上比技术工要多。一个月150元,能饱肚子就很不错了,添置生活用品、改善一下生活等都成了一种奢望,所以很多工人对此很有情绪。但在那个时候,你不干了,后面说不定有人要等着干这份工作,只有忍气吞声。
这一“惯例”给工人带来很多的无奈。由于一些小企业给员工发放的生活费是不定期的,员工钱不够了,可以向老板借,老板给或不给,给多少就由老板高兴。如果家里有事需要中途回家,路费不够,向老板借钱,很多老板怕工人一走不回,就找各种理由推脱。还有,一旦工人和企业发生矛盾,大部分劳动所得的工资被扣住而拿不回来。
采访中,一位来自湖北曾经从事制鞋工作的小向对记者说,前两年,他们老乡曾先后几批人来到温岭鞋业打工,均因不成文的规矩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陆续离开。
没有了外来民工这支劳动大军,对于大量依赖外来务工人员的温岭鞋业来说是无法想象的。那么,哪种方式可以留住员工呢?
2003年,浙诺尔鞋业有限公司开始打破行规,把支付工资的方式由原来的“惯例”改为按月支付。原先,很多企业老板一直担心的问题——工资如数发了,员工拿了钱就跳槽的现象,在浙诺尔并没有发生,员工反而越来越多,每年春节后的返回率也比以前高了。看来,靠拖欠、扣押工资来留人,不但不是个好招,反而是个“逼”人走的坏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开始,大多数的企业逐步改变工资的发放方式和工资待遇。从2007年开始,很多企业纷纷推出了“年薪保底制”,使工人在生产淡季也能拿到保底工资。
一家制鞋公司的负责人说,由于制鞋业是计件制,一旦碰到生意不景气,一个月只能干上十天半个月的活,拿到极少的工资,那工人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自从实行了保底工资,一个普工月收入至少能拿到1100元。比如说,一位普工的工资1100元,一年下来至少可以拿到1.32万元。但由于鞋业淡季等因素的影响,他可能拿不到这个数字,企业会在年终时给员工补上差额部分,实行年薪保底。
一位企业主说,按月发放工资,实行收入保底,这些制度的实施,用工的成本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能达到稳定员工队伍的目的。
招术之二:
企业正视劳动合同法
3年前还在鞋厂打工的小向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很多企业和员工签订的是口头合同,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合同中也会出现很多不利打工者的条款,所以很多工人会倾向不签合同。他们认为合同中的条款多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就意味着对自己不利,相当于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可能会影响自己跳槽。
浙江富民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富民告诉记者,他的企业2002年开始壮大时就开始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期间很多人对签订劳动合同有想法,不愿意签。他表示,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企业在一个月之内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今年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公司是不会考虑要的。
浙江中南鞋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玲聪给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劳动合同是对双方的一种必要的约束,现在的用工环境是老板更愿意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打工者越来越精明,不签合同一旦双方发生分歧、纠纷,员工个人几乎没什么损失,但是企业承担的违约费可不是个小数目。比如说,老板在规定时间内不和员工签订合同,哪一天他想跳槽了还可以冠冕堂皇地提出要经济补偿。
现已在温岭自由创业的小向认为,最近两年,整个大环境在逐步改变,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在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也开始向规范化跟进。
他还告诉记者,他在鞋厂打工那时基本上是口头合同,很多工人进厂在问老板计件工价的时候,很多老板含糊其辞:“来我们厂不会亏待你的,别家给多少我也会给多少的。”可是到了年底结算,很多老板按最低价算,工人按行业最高价算,这样一算,一年下来差距能达到5000元—6000元,自然工资纠纷就多了。他表示,现在正规的企业开始把工价、工作时间等写进合同,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金,相信民工是不会拒绝签订合同的。
招术之三:
人文“攻心术”,
留住人心
农民工最多的那个时候,不管企业大小,只要门口贴上招工启事,前来洽谈的民工络绎不绝,没几个小时工人就可以招满,但这两年情况不容乐观,所以企业开始寻找解决良策留住老员工,吸引新员工。
新一代打工者中大多数人受过良好教育,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将“有前途”作为选择企业的重要条件。温岭鞋企在对抗这些年来的招工“寒流”中,也摸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对策,其中尤以提高工资和“攻心术”最为见效,让他们“来得了,留得住,能发展”。
采访那天,记者来到中南鞋业有限公司的门口时,张玲聪正准备出去。随后的交谈中记者得知,他原来准备去买木材,想在开工之前把员工宿舍简单装修一下,把原先12个人住的大房间,隔成两个6人间的小房间。他说,记忆中刚办厂那会儿,很多老板自己兼做小工,工人对居住条件也不挑剔,几十个工人不分男女挤在一个大房间。最近几年,工人要求高了,企业也开始积极改善民工的居住条件。能住上舒适的宿舍,有种家的感觉,外来员工就更愿意来。采访中,陈富民向记者提到,他们公司建“慢摇吧”的计划,马上就要实施,估计到了下半年员工就会多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
从采访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打出高薪酬吸引外来民工的同时,增加了人文关怀的投入。中秋、元旦等佳节全厂举行联欢活动;每年免费外出旅游一次;优秀员工返厂车费来回可以实报实销,这些在5年前是奢望,3年前还是期盼,现在已不再稀奇。今年春节期间,由于受强降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许多民工不能回家过年,五洲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留守民工准备了年夜饭,还提供春节长假期间免费就餐;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为留守民工发放伙食补助金,给12位困难员工发放慰问金……这些颇有人情味的举动吸引了不少外来民工“回流”。
近年来,不少企业建起了员工宿舍,配置夫妻房,装上电视,安上空调,开设了员工文体活动中心,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像温岭横峰的齐江鞋业、大溪的浙江好兄弟鞋业有限公司等都在建起员工宿舍的同时,为宿舍装上了空调等家电,厂区内配有乒乓桌、篮球场,员工下班后和休息天,可以尽情享受业余活动带来的愉悦。
- 上一篇:中国四大制鞋基地发展现状及分析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