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门之灾--珠三角工厂不可承受之痛
年关难过,珠三角工厂终究还是随着烟花般的孤寂散落在天际,这场灭门之灾让曾在中国经济版图独领风骚多年的珠三角正经历着不可承受之痛:上千家鞋厂倒闭,大批台资、港资工厂在春节前倒闭,有的甚至是欠债出逃,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计划迁离……昔日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场景或许将成为历史。这样的蜕变是现实,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这般脱胎换骨之痛又岂是我们能轻易体会到的?
多种因素彻底击溃产业“空心化”的珠三角,珠三角企业在最终谢幕的时候留下这样一句话:“没有谁愿意走,但没办法再撑下去了。”
鞋业,自杀,导火线
2007年以来,出口退税下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招工难、土地、环保等成本上升,内地的营商环境大不如从前,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给了部分企业决定迁离的最后一掌。鞋企大面积溃退,只是珠三角暗流涌动的制造业集体大迁移的缩影。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昔日人气沸腾的工业园区,如今许多工厂人去楼空,凌乱的地面留下企业搬走时的痕迹。
2007年佛山玩具商张树鸿自杀事件,给玩具工艺企业带来压力和恐慌。随后,各种限制性政策接踵而来:去年7月1日调整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7月23日颁布《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纺织、家具等1853种加工贸易出口受限;12月底,新一批589种商品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公布。今年的“两税合一”,被指直接导致许多企业关门。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也呼吁港企尽快转型升级或者迁移。致命的刀就悬在头上,我们只能选择逃……
转型,升级,见月明
企业一时间大量倒闭或外迁,直接影响到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自然也逃不过商务部的眼睛,商务部政策司司长柴海涛表示:“在去年我国各项政策出台,以及土地、环保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台资、港资企业认为内地的营商环境没有以前好了,选择离开是正常的。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在这个高点上,再依靠以往的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等维持的低附加值加工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了。”
变身,对遭遇发展瓶颈的珠三角来说,也是基于现实的迫切选择。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喊了多年,但“雷声大,雨点小”,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据着主要份额。流血,是注定会觉得痛的,政府也不可能视而不见,更好的对每个城市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更多的针对具体企业的政策放宽,走过这片沼泽,等待我们的会是灿烂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