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阳老太做鞋手艺呱呱叫
题记:问大家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你脚下穿的鞋子来自哪里?我想,习惯于购买现成商品的现代人,也许会毫不犹豫地想到商场超市之类的地方。
而在赤岸尚阳,有位老太依然一针一针地纳鞋底,做布鞋,做了大半辈子的鞋子,数量已经很难计算。她做的鞋子,不仅供全家人穿,还开起了布鞋店,满足邻近村民们的需求。
小时候,编者也穿过妈妈做的鞋子,而现在,工业化生产的皮鞋、旅游鞋等一统天下,纯手工的布鞋已不多见了。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线,领略一下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吧。
走到赤岸镇尚阳村,要打听一位能做鞋的老太太,村人都会热情地指着尚阳老街的方向告诉记者,“她就住在那里。”记者打听的这位做鞋老人,叫朱银香,今年75岁,因擅长做鞋而在尚阳村中闻名。一些慕名前来做鞋的人,穿着朱银香做的布鞋到迪拜等国家做生意,那些外国人见了,都竖起了大拇指称赞这鞋做得好。
14岁开始做鞋
见到朱银香老人时,她刚从上海养病回来,看上去脸色红润,精神不错。
朱银香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很苦,8岁就开始挑柴,帮家里干活。14岁的时候,母亲就让她开始学做鞋。“到那个年纪学做鞋,是为我以后嫁人做准备,今后能做自己的嫁妆。”按照义乌的婚俗,一对男女结婚,女方要专门给丈夫、公婆、男方叔伯等亲戚,每人准备一双鞋。朱银香16岁就出嫁了,而她出嫁时送的鞋子,都是她自己亲手做的。
朱银香嫁到了羊印村,日夜操持家务,“喂猪,做农活,家务忙了就没有多少时间做鞋子。”后来,朱银香的5个孩子陆续出生了。朱银香为了孩子的穿戴,每天在忙完农活之后,为孩子们赶制鞋子。“那时候,大家生活都挺苦的,哪里有小孩的鞋卖?小孩的鞋都是我做的。”后来,孩子们大了,朱银香还要为孩子们做鞋。“4个女儿出嫁,我做了一百四五十双鞋呢!”
61岁,走出家庭为他人做鞋
儿女们一个个都成家了,忙碌惯了的朱银香在家有些坐不住,她想到了自己做鞋的手艺兴许还有用,晚年能挣点钱,减轻儿女的负担。于是,61岁的朱银香,从家里走出来,开始走家串户为人做鞋。她做的布鞋针脚扎实,手工精巧,她在乡间的名气逐渐变大,很多家庭请朱银香上门做鞋。那时一天的工钱是15元,渐渐地,朱银香不愿意上门做鞋了。“上门做很累,从早到晚都要做鞋,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我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她在尚阳租了一间房子,把活接过来慢慢做。尽管每天也在不停地做着鞋样,每天的收入只是10元左右,但她仍然很开心。尚阳村人知道朱银香会做鞋,很多人把自家不用的布拿给她做鞋底,朱银香做的很多鞋子,鞋底都是用别人送的棉布做成的。她在尚阳一住就是十多年。
10天一双鞋 精细又舒适
午后,暖暖的阳光照进朱银香老人的木屋,她搬来凳子,在门边就着阳光纳起了鞋底。只见朱银香娴熟地拿起放在围裙里的针钻,在厚厚地鞋底布上戳了一个洞眼,之后拿起穿着麻绳的针在头发里蹭一下,然后再用顶针顶进鞋底。针穿过鞋布后,朱银香费力地拉着麻线,待到拽不动了,一只鞋底才算纳好。
看着密密分布在鞋底的麻线,记者好奇地问朱银香:“纳一只鞋底,大概要多少针呢?”朱银香笑笑说,一般的男鞋一只鞋底大约要上千针,也就是所谓的“千针底”,而女鞋一般也需要七八百针。
做布鞋不仅费时也费力,鞋底是用一层一层的布片糊出来的,她做的布鞋起码要有30层布。厚厚的布层让针线的行进非常困难,朱银香4天才能纳出一双鞋的鞋底,用去大约20米长的麻线。纳鞋底的麻线是朱银香从地头找来苎麻,一点点搓出匀称细长的纳鞋线。不仅纳鞋费时,搓麻线也同样耗时间,“一双鞋底的麻线,花个半天还不一定能搓起来。”做一双布鞋,朱银香往往需要10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她的鞋子价格不贵,一双鞋卖一百元左右。
正因价格合理,手工细致,朱银香做的鞋子很受欢迎。她曾经尝试一年最多做过160多双鞋。鞋子做出名了,朱银香平日里交朋友,都喜欢以鞋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