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 廉价的“中国制造”
多年以来,美国进口商和中国工厂的经理一直在进行同样的对话:前者不断压低输美产品的价格,后者则提出一份长长的清单,列出需要提价的理由。不过美国进口商通常都是赢家,让沃尔玛的购物者们很开心。
好景不长了。由于无法压制的通货膨胀,廉价的中国产消费品时代可能终于走到尽头。对中方的提价要求,美国进口商开始退让了。美国消费者将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生产成本的上涨,一些厂家提出的涨价幅度达到两三成。
波士顿一家服装店的经理告诉我,部分女内衣已经涨价。运动鞋行业一些高管透露,中方工厂正在与买方就2009 年春季新品展开谈判,届时消费者才会体会到中国通胀的冲击波。这一切仅仅是开始,今后我们将为中国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中国出口产品的消费者20 年来享受的低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吸收外资的欲望,农民工的多挣钱渴望,以及几乎所有产业的过剩产能,人民币汇率低,工资低,原材料便宜,一些地方对厂家违反劳动和环境法规的行为视而不见。
中国厂家正在经受一场“完美风暴”。今年人民币升值了16%;占厂方成本六七成的原材料价格扶摇直上;突破百美元大关的油价推高了运输成本和塑料等原料的价格。尽管有经济学者预言,原材料价格将在二季度趋软,但印度和中国千百万新购车族、购房族和白领阶层的出现,将使得钢铁、塑料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都在提高最低工资,强化劳动法规;沿海地区工资涨幅达两位数。今年1月,北京颁布了一部显著加强工会对管理决策影响力的新劳动法;全国总工会也发起了积极向企业拓展的新运动。由于1979 年开始实施的“一胎”政策,年轻工人的供应量不断萎缩。
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Y 一代”权益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清楚自己有权享受法定工资、医保和假期,这些要求将继续推高中国的制造成本。有“世界车间”之称的广东省劳工缺口达到200万人,相当于美国制造业总劳动力的14%。
对于习惯了3美元T 恤、30美元DVD播放机的美国零售商和消费者来说,问题在于:没有第二个中国等在一边,随时能可靠地为美国购物者生产廉价商品。
现在美国进口商成批成批地飞抵越南,希望利用该国的低工资优势。但越南人口毕竟只有8500 万,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且只有部分人口适合从事工厂工作。越南的物价涨得比亚洲其他地方都快,罢工和劳动纠纷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些都使越南越看越像短期的替代办法。
至于经常被看作中国替代者的印度,它迄今仍无力利用中国出口商品涨价这一机遇。进口商们表示,印度在刺绣等商品上比较擅长,但大规模生产非其强项。印度的公路和港口设施效率仍远落后于中国。
于是,进口商又回头去看那些曾被他们撇开的国家—印尼、墨西哥和马来西亚,以及那些尚未融入全球消费品供应链的国家,例如巴西和肯尼亚。不过后两者都存在风险:前者工会力量太强,后者则政局不稳。
没有任何国家能提供中国的“一站式采购”便利—中国的工厂能生产阳光下的任何东西。所以就目前来说,我们仍会购买很多“中国制造”产品,同时为它们付出越来越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