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修鞋匠李国欣的报恩情结
一架修鞋机,一副老花镜,年愈古稀的老人以感恩的心义务为学生修鞋达18个年头;7年前,他又开始用微薄的收入资助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步入大学殿堂。请听河南台记者张玉琛、崔军廷发来的录音报道。
在平顶山市鲁山县的江河乡,有一个并不起眼的修鞋铺,由于它位于江河高中和江河小学之间,来这里修鞋的学生很多,修鞋匠李国欣老人整天有干不完的活。
“这是你的大书包?”
“哦,让老爷爷修修。”
“好,多少钱啊?”
“不要钱了。”
满头白发、弯腰驼背的李国欣老人今年72岁了。不少人都知道他并不是本地人,但谁也没见他回过老家。李国欣说:他最初来这里也不是要摆摊修鞋。
“我老家发过洪水,一家人冲走8口,剩4口,我弟弟2个男孩,一个10岁,一个7岁,我弟兄两养活2个孩子。”
李国欣是驻马店市遂平县文城乡农民。1975年7月的那场罕见洪水,使他蒙受的灾难不堪回首。在分配救灾物资时,大队干部给李国欣家分了几双儿童鞋。
“六七对,两小孩都能穿,里面有个条,写的是江河厂某某人,我说,就是我不来,孩子也会来一趟。”
不料,第二年一场大火让写有"江河厂某某人"的条子荡然无存。改革开放,李国欣家的生活过得还算殷实,这又勾起了李国欣报恩的念头,但江河厂是个很大的军工厂,人很多,时间也长了,要找一个不知姓名的人实在难。
“我找不到这家人家,不找了,也几个月了,都估堆这修鞋吧。这个不来,那个也会来修对鞋。就买了个补鞋机,我发誓言,我说一年级、二年级直到6年级,我全部给他免费。”
李国欣的修理铺,很简陋,除一套修鞋工具、两张木床、做饭的炊具,基本没有其他物件了。让李国欣看的金贵的,就是墙上挂的几个像框和一打子"贺年卡",李国欣说,他们都是和自己有缘的贫困学生。
“这个就是安阳学校的,这个学生,到郑州上去了,叫王东林,这个学生是去年考上的,考上许昌的,他叫赵军祥,我连他哥哥都管着呢,在这吃在这住。”
说起资助贫困学生的事儿,李国欣有说不完的话:
“他是第一个学生,叫王全周,那时间,给他修一对鞋,我就问他,你十六七了,怎么那么瘦啊,小柴脸,这个相片就是,你看,小柴脸变了。”
学生王全周家庭困难,一天只有一块五毛钱的生活费,李国欣看陈军可怜,决心帮他一把。
“我说你就别买了,在这里,我给你做着吃吧,就打那时候以后,就住在这里了。”
从此,王全周的衣食起居,全都由李国欣照管。
“两个半月以后回家了,他奶奶他爸和他妈,都说这孩子有病了,这身上咋那么多肉啊,他才说实话,要不是他,我不叫他说。
非亲非故的贫困学生先后都在老人的修理铺里生活成长。五一了,大学生李亚飞特意来看望这个在人生关键时期给自己以温暖和力量的老人。
“一年当中,每一个日日夜夜我们都呆在一块,时刻,真的我都非常感动,因为,毕竟没有非常近的亲戚关系,没有血缘关系。做人啊,这些东西,课本上学不到,终身受益。”
多少年来,李国欣没给老家寄过一分钱,他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挣来的收入全用在了那些贫困生身上,李国欣说:“找那比较困难,找那中上游的,不管高啦低啦丑啦俊啦,都中,资助他们。这个来了,那个走了。我对学生说,我老了,只要以后你们过的好,我心里就得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