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人,我们共同的名字”
“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未在磨难中倒下!”俄罗斯新闻社在汶川地震后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文章取了一个令中国人感动的标题:中国,挺住!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消息传来的第一时间,泉州晚报社就联合泉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和市红十字会,发起“情系灾区,爱心捐赠”大型募捐活动。“为逝者哀悼,为伤者祈福,为苦难的中国同胞伸出援手”,应广大市民的要求,从5月16日至19日,本社与五部门在泉州晚报社设立现场募捐箱,方便社会各界捐款。为期四天的现场募捐,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款2409594.1元,另还有1140元港币和7美元,比登记捐款的数额多出了3万多元。
多少人没有留下名字,把爱心款放进捐款箱后就转身离去,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现场为灾区捐款,多少人在面对那些悲情的画面,掏出了身上所有的现金……笔笔捐款,份份爱心,股股暖流,在同胞承受着灾难时,泉州社会各界都行动起来了,仅第一天,两个小时的现场募捐,就筹集了70多万元的捐款。每天,这个数字都在不断地增长,那是生的信念在聚集,是重建家园的希望在燃烧!
献出一份爱心,就能撑起一份希望;伸出一双援手,就是握住一个生命。在募捐现场,我们一次次被善良的人们感动着。“那些电视画面,我看一次就想捐一次。”东海滨城的狄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已经通过手机捐款和街头募捐,向灾区捐了好几次了,看到报社现场募捐,又忍不住跑到了报社,再次捐出了300元。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捐款人姓名一栏里写下了“责任人”三个大字,“不用问我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面对巨大的灾难,泉州人展现出了空前强大的合力,不需要豪言壮语,只有朴素的行为。这份情,是来自于每个人对生命的爱恋,来自于人性之间真挚的悯惜。
一直到昨天,还有不少市民来到报社或通过电话,希望向灾区捐款。一位惠安的读者特意赶到报社,他说自己已经在当地捐过款了,本来前一天还要来报社捐款,但是身体不舒服,没想到来到现场募捐已经结束了。
捐款是短暂的,爱心却是持久的。市民若有意愿向灾区继续捐款,可以通过市民政局、慈善总会或红十字会对外公开的账户,继续向灾区献爱心。
- 上一篇:把悲痛化为爱心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