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持续升值 三成企业能容忍
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2%,2008年前三个月升值超3%,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正加速前进。在国内信贷从紧的背景下,作为GDP重要的贡献者——出口企业也面临这巨大的压力。为了更好的衡量人民币快速升值带来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成立了“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研究”课题小组。本报特意专访了课题组主要负责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
三成以下出口企业能容忍升值4%
记者:去年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给国内15家上市金融企业直接造成的汇兑损失高达165.66亿元,今年一季度更是有19家上市金融企业汇兑损失达67.79亿元,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度都呈现放大趋势。简单来说,结合这次调研,你认为人民币汇率快速变动带来的不良影响可能有哪些?
郭田勇: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后出现了金融机构汇兑损失,这还不是由于人民币快速变动带来的,更主要的是人民币对美元这种变动中的单边升值造成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也有部分中资银行出现了汇兑方面的盈利,从这方面来说,发生一些金融机构汇兑损失也是正常的。同时,中资金融机构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避免的,例如与央行合作对冲汇率风险,还可以通过购买海外资产来避免汇率风险。
理论上说人民币升值对于银行业是利大于弊的,而真正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出口企业层面,据我们2008年初对我国东部沿海近2000家出口企业的调研来看,不到30%的出口企业所能忍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以上。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所能忍受人民币升值幅度在2%(包含2%)以下的高达44.5%,而所能忍受6%以上的企业占比为零。从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很大。
人民币升值还会让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国内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教育程度较低,出口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类型企业,吸纳这些低技术的劳动力能力很强,现在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倒闭必然会减少就业岗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国内存在着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即使广东这样的经济强省也存在沿海地区发达而内陆落后的现状。因此,通过出口企业的发展来扩大市场空间,弥补内需不足的现状,进而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以此来缩小地区、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差距,让更多的民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我们的政府需要高瞻远瞩的地方。
另外,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变动对于国内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冲击,同时,对股市、楼市也会带来一些诸如价格泡沫的不良影响。
升值成制约出口企业发展的第二大因素
记者:正如你刚才所说,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变化,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出口企业,这也是郭老师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所在。你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对我国大中小出口企业各自的影响怎样?哪一些出口行业所受冲击最大?
郭田勇:由于美国是我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非常大,据我们这次调研发现,“人民币升值”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第二大因素。
具体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出口企业抵抗人民币升值的能力要强一些。主要是因为大型出口企业在出口议价方面以及自身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方面都具有优势,另外大型出口企业在利用人民币远期套期保值工具方面也具有很大优势,所以说大型出口企业相对受影响要小一些。真正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型出口企业,这也是我国出口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这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此次调研发现2007年这些中小型出口企业的税后利润率主要集中在3%以内以及3%-5%区间,占比达到57%,而其中3%以下的占30.4%,利润率在15%以上的只占5.45%。由此可以看见,在现行背景下,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率都比较低,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无疑在不断侵蚀这部分本已薄弱的利润空间。
另外,中小型出口企业在议价能力方面仍然处于劣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出口企业很少有采用提高出口价格的方式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中小型出口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的意识也较为欠缺,在与一些企业的接触中得知,很多中小型尤其是小型出口企业都很少采用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风险,有的甚至连套期保值工具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是需要辩证地去看待,比如有些中小型出口企业本身利润就薄,如果再去购买这些套期保值工具无疑会增加其成本,另外我国外汇市场金融工具非常欠缺以及银行不愿意向这些中小型出口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工具的宣传也是造成上面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所受的冲击是最大的。这些行业84.07%的出口企业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其次5%-10%的占6.67%、10%-15%占4.13%,而利润率在15%以上的为0,这充分说明了这些行业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背景下面临着最严峻的生存考验。另外,这部分行业在忍受人民币升值的能力也是最弱的,所能忍受人民币年升值幅度在2%(包含2%)以下的高达44.5%,而所能忍受6%以上的企业占比为零。可以预计的是在出口退税不断下调以及人民币继续保持升值的背景下,这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倒闭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
记者:通过此次调研,你对人民币升值在我国出口企业影响上有一个怎样的评估?这种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哪些方面?
郭田勇:通过此次调研的具体分析以及调研人员的反馈,目前出口企业的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国内信贷从紧的条件下,虽然我国出口总额在2007年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但随着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以及国际环境的恶化,大部分出口企业去年利润率较低,利润率增长也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在信贷从紧的背景下,中小型出口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到生产所需的全部资金,制约了其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同时,利率的上调已经对其还本付息产生了很大的压力,部分企业已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在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中,59.9%的企业选择了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说信贷从紧的背景下其实也就是断了这些出口企业的一条自救之路。
第三、现阶段人民币快速升值加剧了企业出口压力。由于出口企业议价能力弱,所以成本的上升很难通过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来进行转嫁。另外,大多企业采用合同生产,出口企业还要面临人民币快速升值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第四、在内忧外患以及我国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出口企业还是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即通过提高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建立自己的品牌等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但如何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却又是这些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
第五、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仍然还不够强大,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弱。而企业规模扩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次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都希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
正确权衡人民币升值利弊
记者:在面对汇率的快速变动时,这些出口企业该如何进行有效规避或应对,您有何建言?
郭田勇:从理论上说,一个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或地区最好的汇率政策是盯住强势货币,而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又需要采用浮动汇率政策以此获得独立的货币政策。而恰恰我国既是一个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又是一个大国,所以说经典的国际金融理论用在中国时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从这次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都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即使是那些可以承受人民币升值的企业也都希望知道人民币到底要升值到什么时候,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变动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关于出口企业如何规避的问题,从短期来看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人民币远期等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另外就是缩短货款回收时间,这些短期的措施都是被动型的,不能真正解决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中期来看就是开拓市场,包括国外市场以及国内市场,对于国外市场而言比如可以开拓一些新兴国家市场,而对于国内市场那就是出口转内销,但前提是国内内需能力比较足。
从长期来看则需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技术来增加产品附加值,由以前的以价取胜逐步转为以质取胜,然后再从以质取胜转移到以品牌取胜,真正做到“中国创造”;另外就是实行企业转移,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渐变弱,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凸现,从目前来看后者已经超过前者了,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恰好与东部相反,所以说把这些在东部沿海比较优势丧失的出口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出口企业可以考虑的长期措施,这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记者: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加速,出口和出口企业面临的环境可能日益严峻,通过这次调研,你对我国今后在利用汇率政策时有何建言?
郭田勇:对于今后的汇率政策而言,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人民币升值仍需遵循“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出口企业稳定的预期,有利于出口企业稳定有序的经营以及采取相应的汇率风险规避措施。
第二、正确把握好人民币升值与出口企业产业升级的关系。依照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利用本币升值促进其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现阶段我国与这些国家当年的国内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我国虽然经济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目前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分化仍然很严重,其中基尼系数已经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国内还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而出口型企业在吸纳国内剩余劳动力、消除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贫富分化方面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当适当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给与出口企业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技术改进以及产业升级,切勿操之过急造成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加剧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第三、正确权衡采用人民币快速升值治理国内通胀的利与对出口企业影响的弊。人民币升值对治理国内输入型通胀有一定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国际原油、铜、铁等矿产以及粮食价格的暴涨。但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着失衡的问题,不可高估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胀的作用。然而人民币升值几个点对于本来利润就薄弱的出口企来就显得很重要,要正确权衡利用人民币升值来治理国内通胀以及由此给出口企业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
第四、切勿用人民币升值策略来抑制达到减顺目的。从理论上来看,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价格,提高产品出口价格,从而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进口消费占国内消费比重仍然较小,所以很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增加国内消费。既然市场自发的增加进口不能很好的进行,那么政府可以利用手中巨额的外汇储备大量进口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能源或者技术,以此来缓解国际收支过度顺差的现象。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分别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并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从事金融实务工作。
在金融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近几年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类论文、文章300余篇,并完成五部专著,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10多项。
2001年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2007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观点
● “人民币升值”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第二大因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所受的冲击是最大的。这些行业84.07%的出口企业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在出口退税不断下调以及人民币继续保持升值的背景下,这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倒闭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
● 从短期来看 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人民币远期等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另外就是缩短货款回收时间。
● 从中期来看 要开拓市场,包括国外市场以及国内市场,对于国外市场而言,可以开拓一些新兴国家市场,而对于国内市场那就是出口转内销,但前提是国内内需能力比较足。
● 从长期来看 则需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技术来增加产品附加值,由以前的以价取胜逐步转为以质取胜,然后再从以质取胜转移到以品牌取胜,真正做到“中国创造”;另外就是实行企业转移,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渐变弱,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凸现,从目前来看后者已经超过前者了,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恰好与东部相反,所以说把这些在东部沿海比较优势丧失的出口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出口企业可以考虑的长期措施,这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 上一篇:台商获利持续攀高峰 鸿海蝉联五冠王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