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63家皮革企业宣誓:环保不达标决心改
许共和介绍,制革是整个可慕村的传统和支柱产业,尽管集控区是成立于1993年,但早在改革开放初,可慕村就已经开始生产皮革了。
“现在区里的63家皮企,几乎都是从父辈甚至是祖父辈传下来的。大家对自己的企业,都有很深的感情。”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皮企负责人感慨道,尽管环保门槛越来越高,众皮企的经营越发难以为继,大家还是要努力将企业经营下去。
“我们也知道制革业的污染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对于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晋江,制革业也是鞋产业链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此次痛下决心停产整改,也是为了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许共和说道。
他表示,虽然是污染行业,但可慕制革集控区在整个可慕村乃至整个晋江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63家皮企,至少能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每年缴纳的税收也将近1亿元。最重要的是,晋江陈埭的3000多家鞋企,至少有80%是到可慕集控区采购原料的。
“此次我们停产一个多月进行整改,陈埭就有不少鞋企因为采购不到原料而开不了工,而我们上游供应商的生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皮企负责人表示,晋江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鞋产业链,如果制革这一环节掉了链,影响的将是整条产业链。
“环保不达标,我们改!区内的63家皮企都坚持,再困难也要把企业办下去,这也是对整条产业链负责。”许共和说道。
同时,许共和也透露了区内63家皮企的难处:尽管大家治污决心坚定,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集控区的300多亩土地已经无法满足63家企业的发展要求。
晋江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冬生表示:“63家皮企能下如此大的决心治污当然值得肯定,但需要下这么大的力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们长久以来在环保方面欠下的旧账。”
陈冬生表示,此次一次性还清了历史旧账后,在今后的生产中,整个集控区还需推行专业化运行,集控区理事会更是要在日常的生产排污过程中加强协调组织能力,否则还是会欠下“环保账”。
还清旧账 争取不欠新账
投资2000多万,一笔数目不小的支出;集体停产一个月,更多订单客户流失;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停产伴随着产业工人的流走,尤其在春节刚过不久的关键时候。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了安海可慕皮革集控区的63家企业头上,而且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竟然是他们“自找”的。一切不可思议的背后,是政府部门狠抓环境治理的铁腕,是这些皮革企业的“自我救赎”。
晋江皮革,越来越成为一个矛盾的焦点:因为行业性质的原因,污染是无法逃避的字眼;但晋江的皮革为庞大的鞋产业输送了大批大批的“炮弹”,成为成品鞋行业不可或缺的上游供应商。而晋江皮革源自改革开放初、祖祖辈辈传承经营的特点,更给这个行业抹上了一笔厚重的色彩。
行业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在于经营的思路。
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政府出重拳整治重污染行业企业的大背景下,晋江的皮革业在思考和寻找着自身的出路。于是早在1993年,晋江可慕制革集控区就已成立,是国内较早的集控区之一,曾被作为治污环保的模板。然而随着环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集控区内的企业也必须随着提高环保质量。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停产整改的决心背后,有63家皮企的无奈,更多的却是对制革行业的不舍和责任。我们的企业家是想把皮革企业做好的,此次“大手笔”足以见他们的决心。
节能减排,关系到晋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晋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
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当一个产业都面临着环保压力下的生存危机时,这个行业理应联合起来,为环保做点事情,也为自身找个出路,实现“自我救赎”。
自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响应政府节能减排号召和安排。虽然治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可慕皮革集控区的企业为我们带了个好头。在还清了环保历史欠账后,晋江皮企希望不欠新账。
- 上一篇:赞比亚皮革供应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