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以这样生钱”
一边是国际油价高涨,另一边是国内银根紧缩;一边是人民币升值加速,另一边是CPI指数攀升。在经济有可能是最为困难的2008年,泉州许多企业面临资金筹集、周转、利用上的种种困难。
这是一道多元不可解的方程题还是一道多元多解的方程题?尽管还在一步步摸索中,但泉州企业似乎更倾向于对后者的选择,因为在资金、成本以及产业的求解中,他们已经看到,希望正在一点点浮出水面。从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一组稿件,与读者共同探讨如何破解企业发展中的资金、成本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难题。
只要是在企业待过的人都明白,资金链条一旦断裂,那将意味着什么。今年,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在珠三角,对于企业主而言,头等大事就是确保资金链的安全。企业家心中都很清楚,只要手头上有钱有资金,危险将不存在,困难总会过去。
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资金流都开始亮起了“黄灯”,我市企业的情形亦然。本月上旬,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作出的《2008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以下称报告)就指出,1-5月全市本币贷款投放净增量仅为去年同期的53.1%%,大量中小企业“嗷嗷待哺”。
被“冻结”的100亿元
“仅为去年同期的53.1%%”,这意味着什么?在供需全面吃紧的资金市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开始微妙起来,尽管企业要的是钱,尽管银行有的是钱,但能把这对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的环节却出现了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县(市、区)尤其是丰泽、鲤城两区的大量厂房未办理相关产权手续,造成企业该部分固定资产未能作为信用资产进行抵押贷款,其被‘冻结’的信贷规模少则数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报告指出,一旦有朝一日“解冻”,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其实,这一问题早已存在多年,为何眼下才成为企业资金链上的“瓶颈”呢?原来,在货币市场宽松的时候,企业用流动资产就可轻松申请到贷款,而在货币政策从紧的背景下,尤其是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放贷审查更多时候考虑的是不动产而不是动产。
四两拨千斤的“魔术”
诚然,如何让不动产动起来,让固定资产快速变现,是企业增加资金流量的一大主要途径。但无法回避的是,短期内企业的现有资金存量还是一个既定的已知数,在此前提下,企业能否另辟蹊径,将资金流瞬间“变”大呢?
资金的这一“魔术秀”出现在洛江区。在双阳街道,和当地的内资企业相比,几家台资企业在资金运用上就很有一“手”:即使手头上只有300万元的现金流,即使拿不到银行的分毫贷款,但企业还是可以“玩转”资金需求2000万元的业务或项目。这一魔幻的秘密究竟在哪?答案只有四个字:周转速度。通过资金的“乾坤大挪移”,台资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普遍要比内资企业快上几倍。
“资金周转速度与资金需求之间是一对反比关系,资金周转速度一旦加快,就会大大减少企业对于资金的依赖。”台资企业的游刃有余和内资企业的捉襟见肘,让双阳街道办事处分管企业的副主任刘鑫淼不无感慨。
学会打“短平快”球
假如,前几年的投资眼下都能产生回报,那么企业的资金流也不至于如此紧张。然而,无论是新买的工业用地,还是新建的工厂厂房,这些前两年“砸”下的重金一时很难产生新的效益,带来新的收益。
回报期普遍过长,这一弊端正让泉州企业开始反思前几年“一窝蜂”买地建厂房的扩张步伐。和诚鞋业有限公司,一家专为阿迪达斯等几大世界名牌贴牌生产的鞋企,原本今年计划翻建3万平方米的厂房,但如今这笔投资却被踩了“急刹车”:与其坐等十几年的回报期,不如转而寻找“短、平、快”的项目。
在这一问题上,晋江人也再次表现得先知先觉。仅今年上半年,该市已有12家龙头企业进口价值超9亿元的先进设备,7家食品企业更是与国外供应商达成总额为3亿元的装备采购意向,此外还有26家企业准备投资22亿元开展技改,目标都直指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和土地、厂房的投入相比,技术、设备的回报期很短,有时甚至只需短短的数月时间就能看到产出。正是对这种资金“快进快出”的追求,让一些泉州企业不得不对资金的使用方式作出调整:从外延走向内涵。
- 上一篇:三大腕高唱中小企业过冬论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