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下浙皮革 纺织经济为何反应最剧烈
面对全球经济走弱甚至可能衰退的趋势,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压力,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经济出现困难并减速自在情理之中。然而,比较同为长三角两翼的浙江、江苏以及山东三省,就可发现浙江反应最为剧烈,这多少让人不解。
日前,浙江、江苏两省先后发布上半年经济运行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5月,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有1.07万家亏损,亏损面达19.6%;江苏省上半年亏损企业达7132家(其中私营企业单位数3067家),亏损面同比只上升1.3%。江苏省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电子等行业;浙江则包括皮革、服装、化纤、印刷在内的轻纺行业,石化、电力、通信电子等也是亏损企业“聚集区”。
作为资源大省的山东,日子比浙江更好过些。1-5月份,山东省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634亿元,增长27.2%,实现利润额居全国首位;1-6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207.76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3个百分点,在鲁苏浙粤沪沿海五省市中排名第一;增加值的绝对额亦居全国首位,比排在其后的江苏和广东分别多出1000.7亿元和1176.36亿元。
反观浙江工业增势回落却让人为之担忧。1月至5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速回落幅度大于全国3.1个百分点,增长率排在第25位;利润增长率比全国低6.8个百分点,排在第21位。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98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这是浙江省统计局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1.5亿元,增长15.8%,增幅同比回落16.5个百分点。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景气指数分别为122.4和131.5,同比降22.7和23.3,两大指数均低于全国水平。企业融资景气指数更是跌入不景气区间,二季度为98.5,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季度下降22和6.4,有22.3%的中小企业感觉融资困难。
“20%以上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况”,众多企业老板成了“范跑跑”等报道更让人心惊。浙江义乌昔日的明星企业“金乌集团”,如今因数亿元巨债面临“土崩瓦解”;企业领军人、当年“十佳青年私营企业家”张政建如今也远遁躲债、去向不明。金乌集团的困局并非个案。目前在义乌已经有近三成民营企业资金断链。而在浙江这个民营企业多达数百万之众的省份,类似的问题极为突出。
种种迹象显示,出口放缓、成本提升、融资困难等“内忧外患”,正使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经济面临压力。浙江省经贸委在7月中旬公布的一份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中直言:“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最突出的。”
危机之下,浙江经济为何显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应呢?这与浙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浙江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回落与浙江经济发展模式是典型的“东亚式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有关。著名的华裔经济学家刘遵义研究认为东亚的经济发展,全都是靠资源投入,资源是有限的,投入维持不了很长时间。从这些年来看浙江的经济发展,也是典型的“东亚式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当前浙江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在新形势下的反映。尤其是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导致资源匮乏的浙江更加难以为继。去年开始,包括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在内的很多要素都在涨价。据统计,上半年浙江省工业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11.7%。向来以低成本、低价格立足市场的浙江企业,面对成本不断上涨,很多企业的利润被不断蚕食,甚至亏损。
- 上一篇:“真皮标志”发挥积极作用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