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牛皮业受损 牛皮巷制革辉煌已成过去式
记者走进汉口民权街牛皮巷,这条不足百米的老巷,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除了一个小卖部旁有几个人在打牌之外,巷子里显得十分安静。
巷子两边,小楼的墙体已经斑驳不堪。丝毫看不出,这条挤满破旧小楼的巷子,曾是汉口最繁华的牛皮交易市场之一。“我来这里的时候,就叫牛皮巷了。”在牛皮巷居住了60多年的杨香芝告诉记者,“武汉最早的皮鞋,就是从这里制作加工出去的。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牛皮商把皮毛运到这里,加工制作成各种皮革制品后,销往各地。”因牛皮生意做得好,牛皮巷出了不少“大户”。“别看这些破旧的小楼,在那个时候,可都是富人才住得起的。”杨婆婆说。
据《武汉方志》记载,清末民初,随着武汉熏皮业的发展,做牛皮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1918年,仅汉口就有熏皮作坊34户。其中大多作坊设在牛皮巷、后花楼、蔡家巷、三新街一带。1934年,汉口市政府因作坊污染过重,责令熏皮作坊集体搬迁到滑坡路。抗战期间,汉口牛皮业再次受损,牛皮巷做牛皮生意的越来越少了。
大半改造成灯饰市场
昨日,记者踩着“吱呀”叫的木楼梯,走进了牛皮巷一栋百年老楼。“解放后,这里住的大都是普通居民了。”这家主人谢鸿萍告诉记者,她在这里住了53年,如今,牛皮巷已经没有做牛皮生意的了,大都是做灯饰生意的。对于曾经辉煌的牛皮市场,她所知道的也不多。“只是偶尔听老人们讲过。”“以前要长好多!”站在巷子口,杨婆婆告诉记者,巷子变化很大,只剩原来的一小半了。“有一大半已经被改造成灯饰广场了。”她用拐杖指着巷外热闹的“汉来广场”说。
民权街严家社区干部孙继秀告诉记者,自从1995年汉来广场动工搬迁开始,这里就变了大模样。“高楼大厦盖起来了,巷子变短了,做生意的多了,外来人口多了,也比从前更热闹了。”
- 上一篇:合成革逐成运动鞋面料主导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