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革城购物游正成为嘉兴旅游新亮点
总投资40亿元、现已投资26亿元的国际性品牌休闲度假区九龙山,投资2.5亿元的目前全国建馆规模最大、藏品种类最全的浙江东方地质博物馆,全新“开街”的投资4亿元、拥有近9万平方米传统民居的月河历史街区……昨天,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得益于近几年来我市对旅游产业的大投入,嘉兴旅游正在由以“潮、湖、河、海”为代表的经典格局,走向以“红、古、蓝、绿、银”为特征的五色品牌。而在此转身中,嘉兴旅游不但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更是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正如今年7月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在实地视察了嘉兴全新组合推出的五色旅游新产品后,给出了“嘉兴市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的力度有目共睹,嘉兴的做法值得借鉴”的高度评价。
而嘉兴市的“五彩水乡”格局首次亮相上海,就轰动沪上,成为嘉兴从旅游大市走向旅游强市的一个标志性动作。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则是“五彩水乡”走向市场的第一个检验期,一连串的数字可以看出“五彩水乡”在旅游市场上的超高人气:“红色”南湖迎客9.92万人次,“古色”西塘12.54万人次,乌镇21.80万人次,呈现出可喜的“全线飘红”。预计到2008年底,全市将接待境内外游客2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00亿元。
“红色”锦上添花“绿色”匠心独运
依托党的诞生地的优势,嘉兴开拓“红色旅游”市场具有独特优势,但随着旅游市场格局的逐渐变化,仅有一个南湖显然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从观光游到休闲游的转化。正是基于丰富市本级旅游资源的考虑,如今的“红色旅游”有了让游客更多停留的点:定位“中国第一个经典生活体验区”的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正式“开街”,同时市区环城河夜游“开航”,使南湖景区与市区投资20多亿元的梅湾街、月河和芦席汇三大历史街区以及古运河等众多景点串联成线,全面丰富了“红色源头”品牌的特色与内涵。
相对于“红色旅游”的锦上添花,嘉兴的“绿色旅游”则显得匠心独运。嘉兴市依托魅力独具的水乡自然风光,融入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推动单纯的“产品”农业大步转向“多功能”农业。
今年9月20日,位于南湖区余新镇明星村规划占地总面积1700多亩的渔里生态休闲农庄开园,吸引近万名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南湖区副区长陈荣根将之总结为:“发展生态旅游前景看好,大有可为。”
同月,嘉善县大云镇拳王休闲农庄举行开业庆典,标志着总规划面积约7平方公里的大云镇休闲生态园区已呼之欲出。大云镇党委书记沈宏伟的目标是将大云镇的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水乡休闲、温泉度假于一体的江南梦水乡、上海后花园。
而作为“嘉兴生态休闲游引领者”的桐乡华庄生态农业园,则将着力点放在将流行元素注入绿色旅游,强调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拓展训练、科普教育、乡村美食于一体。
如何形成差异化是决定绿色休闲游成败的关键,而嘉兴这种匠心独运更多体现在将民俗因子导入“绿色旅游”,如南湖凤桥桃花节、秀洲王江泾长虹文化艺术节、嘉善姚庄黄桃节等已经以民俗文化活动为契机,初步构筑起“一镇一品”的乡村休闲游发展框架。
到目前,全市各种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已达到141家,其中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12个、特色点16个,农家乐经营户1749户,累计投资7.18亿元,已发展为年接待游客433.42万人次,创营业收入2.36亿元的兼具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特征的新时期“融合产业”。
“古色”有古香“蓝色”成引擎“银色”有亮点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都以浓缩百年江南之精华,成为中国古镇休闲游的精品。伴随投资9亿元的乌镇二期等大旅游项目亮相,古镇休闲游更以古老东方文明“活化石”的特质吸引了八方游客。得益于“古色”的诱人“香味”,我市的旅游品质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今年上半年,旅游市场受宏观环境影响,全市接待海外游客同比下降17.31%,但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47.8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加21.9%。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未改变千古奇观海宁潮,却改变了海宁观潮节的吸引力。今年海宁观潮节共吸引宾客77万人次,为近几年来少见。跨海大桥的开通,同样使大桥北岸“第一站”的南北湖成为旅游新引擎,上半年景区共接待游客89.61万人次,同比增长了85.41%。
借助于大桥的开通及长三角枢纽地位的优势,以“银色”为代表的购物游正成为嘉兴旅游的新亮点。目前,海宁中国皮革城已是国家AAAA级景区、浙江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据皮革城旅游接待中心统计,今年1至9月,皮革城客流量达186.6万人次,同比增加24%。
如果说10年前嘉兴旅游起步之初,嘉兴市委、市政府依托全市拥有1156个旅游资源单体、24个旅游资源集合区,以串珠成链的方式开创“经典嘉兴”的旅游格局,开始跻身长三角旅游大市行列,那么10年后嘉兴旅游正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共打品牌”的发展理念,抱团共打“红、古、蓝、绿、银”五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推动旅游大市走向旅游强市,跨入“五彩水乡”的战略提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