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太纳鞋、绱鞋半个多世纪
上了三十岁的人对布鞋有着这样的镜头:奶奶手里拿着针线,指上戴着顶针,一针一线地纳着千层底。定海北门左城根,有位名叫乐秀娣的七旬老太已纳了半个多世纪的鞋,要论绱的鞋,更是不计其数,是方圆出了名的“纳鞋人”。
偷师学手艺,挑担串巷揽生意
早在50多年前,绱鞋、纳鞋也算得上一门糊口的手艺。自打老伴下了岗,家里一下子陷入了窘境,乐秀娣开始琢磨着赚点钱补贴家用。有次她经过总府路的小巷口,看到一个绱鞋匠总坐在那里给别人绱鞋。她突然想到:小时候跟妈妈学过纳鞋,绱鞋应该也不难吧?
从那以后,她天天去巷口看着绱鞋匠绱鞋,将整个流程默默记在心里。回到家里,照着回忆裁剪、用浆糊贴鞋帮、钉钉子绱线……多次的试验,做出来的鞋子居然真的有模有样。
就这样,乐秀娣专门从宁波买来了鞋样模型,将锤子、浆糊、胶水等工具往盛肥皂的两个箱子里一放,箱子一挑就开始了走门串巷,补鞋、绱鞋,有时候将鞋样带回家,晚上熬夜纳鞋垫、绱鞋……
瞄一眼脚,码数尺寸心中就有数
这绱鞋箱一挑,就挑了半个多世纪。起初乐秀娣还边走边吆喝:“绱鞋有 口伐?做鞋有 口伐?”渐渐的,很多人因为她的手艺好,针线短,做的鞋子既耐穿又漂亮而找上门来,布鞋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年底的时候最忙了,很多人过年穿新鞋,每晚忙到后半夜这活还是赶不完?”乐秀娣笑着回忆起了当年的“布鞋铺”。
多年的做鞋经验让乐秀娣练出了一双“尺眼”,顾客的脚只要被她瞄上一眼,什么尺码,鞋帮高低她心里马上就有数了。多年来,附近甚至远一点的人都曾经穿过她做的布鞋。直到现在,问到一些老人时,大家还是对乐师傅的手艺津津乐道。
忧心:这门手艺后继有人吗?
但现如今,手工布鞋正不断被那些有着精致缎面、整齐线脚,批量生产的一双双布鞋所替代。梦回唐朝、老北京布鞋等一家家“布鞋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
面对着这些“批量”的布鞋,乐秀娣却有些忧心:会纳鞋、绱鞋的人越来越少了,而那一批曾像她一样以此为生的“纳鞋人”也在逐渐消失,这门手艺还能传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