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滚动快讯 > 从砸鞋底到当高管 第一代农民工今昔

从砸鞋底到当高管 第一代农民工今昔

2008-10-30 08:28:57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有人说,第一代农民工就像刚恢复高考时的“老三届”大学生,他们虽年龄相差悬殊,但在打工一族中,却“风骚”独具。20年左右后的今天,他们又各自“飘落”何处?

  A 溯源

  谁是第一代农民工?

  按事先的想法: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初到珠三角打工的,于是记者找到东莞市虎门镇经贸办主任谭志强,他犯难了:真找不到,90年代初的倒有!

  面对同样的问题,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唐志平也寻思了好一阵:太平手袋厂建厂(1978年)前十年,厂里几乎都是虎门人。到1986年前后,由于工厂业务扩大,人手不够,他们才到江西招了一些农民工。到1990年唐志平离开厂时,农民工也只有100多人,但三年后,太平厂基本上都是外来工了。事实上,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深圳的暂住人口增加了100万。1990年后,“农民工”代替“民工”的称法风靡坊间和媒体。

  奚尚仁上世纪90年代初从东北来到深圳蛇口。他说,事实上,珠三角第一代农民工,应该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从粤东粤西(大部分)农村走出来、在深圳蛇口和深圳关内打工的那群农民。然而,具有标志意义的,则是深圳关外的宝安、龙岗以及相邻的东莞,接纳的第一波“民工潮”。

  谭志强说,在虎门镇现有100万左右的打工者中,“80后”占绝大多数,如果将他们算为第二代农民工,那么上世纪“60后”、“70后”算是第一代,而90年代初的“民工潮”中,“70后”占多数。

  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至今还在东莞打拼的老梁总是和1991年5月12日一起从河南故始县同车到东莞的50名工友聚会。“从来没到齐过,现在越来越少。”老梁说,那50人,估计有30%自己创业、30%留在企业、余下的回家了。与老梁同一车来的程晓磊,如今做到某企业的高管了。他说,他们那一代农民工,回家的虽占多数,但真正回到农田里干农活的很少,在家开店、跑生意等居多,而且大多都搬到县城或镇上建房,成了城镇人了。

  B 故事

  当老板压力最大的是企业管理

  打工仔李兴国,用了近20年时间,完成了出“农门”、进“城门”、再出“国门”的“三级跳”;“多余人”老梁,在珠三角“打圈”近20年,三次就地“转型”,成了打工“皇族”。打工妹王馨,偷师学艺,在内地老家与东莞,复制了自己的“前店后厂”

  第一代农民工多已离开南方,回到家乡。不过,与他们中的留守者对话,不光是忆往昔,更多则是对第一代打工人经历的思考和沉淀,因为第二、甚至第三代打工者还在南下。前者之行,后者之师。

  从打工者到跨国企业高管

  10月5日,李兴国从河南省故始县乘大巴赶到合肥,从合肥乘机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再从这儿转机到印度尼西亚,结束了10天的休假。

  他,从18年前东莞一家台资企业的打工仔,如今成为这家鞋企驻印尼的高管,他是那个时代同龄人的骄傲,但令他不能释怀的是:今年,自己的儿子高中未毕业也来到了东莞打工。

  今年40岁的李兴国,从进车间当操作工、在流水线上用小锤子砸鞋底开始,用了11年时间,从一个农民打工仔到车间组长、主管、科长,一直做到生产车间的课长;从2003年10月起,他被公司派往越南、印度尼西亚负责新厂的管理至今,完成了从河南一个山村到中国南方城市再到国外的三级跳,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企业高管。

  作为公司外派的管理高层,李兴国感觉到目前在越南和印尼的工人,和国内的第二代打工者非常相似。他们在工作之外追求的是享受和自由。当然,不同于国外员工的是:国内的第二代打工者,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

  老梁的三次“转型”

  老梁,兄妹八人排行老四。前18年,在老家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后18年,在东莞、中山完成他的成人礼:三次转型。他指着老家两层灰色的平房和旁边的老婆,“这是我当初到东莞打工的全部梦想!”

  1991年4月,当时瘦小的老梁来到东莞的裕元厂。老梁最初分到鞋底厂的橡胶备料科。虽然每天都要工作13―14个小时,但老梁没有怨言:因为一顿四菜一汤的伙食就足以让他留下来。1993年底,在工厂几万员工中,老梁被评为“五一劳动模范”,也因此被提拔为车间主管,于是1995年作为外派干部,老梁调往裕元鞋厂中山市分公司。

  1996年,老梁有了5万元存款,终于撑起了老家的两层平房;这一年,老梁辞职了。随后,老梁先后摆过卖卤菜的夜市小摊,开过露天烧烤场,开过酒楼。2003年7月7日,老梁申请了一个专做物流咨询和汽车服务的公司,一门心思地做起了汽车服务的生意。2004年,老梁公司名下的车辆达到几百台,并且成立了专门的队伍负责货源的寻找跟踪、车辆年审、违章处理、上牌等,随后老梁又增加了车辆保险代理业务。

  老梁的打工事业从此蒸蒸日上,他的总结是:打工的不如为打工者服务的!

  打工妹复制“前店后厂”

  在东莞市厚街镇敖台村一条较为偏僻的巷子里,两幢四层的楼房,是王馨兄妹企业的“前店”。

  1989年7月,16岁的王馨怀揣着母亲卖黄豆凑下的路费,与100名同乡打工妹来到东莞长安镇一个名叫开达的合资玩具厂,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后来,她先后转到厚街一家珠宝店做过销售,在一家台资贸易企业当过业务员。

  当一辈子打工妹肯定发不了。1997年5月,王馨兄妹三人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他们先是租了一套三房一厅的房子,做起了贸易。一年后,他们也租了一块厂房,买进几台机器做简单的来料加工。2005年,河南新野县党政一把手来到东莞王馨兄妹的公司参观,劝他们回家创业。王馨说,最终他们选择“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东莞是‘前店’,主要接单、研发、贸易、仓储、采购等,河南是‘后厂’,主要负责生产加工。”

  王馨说,现在感觉最大的压力是企业管理,她想明年和后年一定要抽空去读读书,为此她招了两名主管销售和生产的副总,其中一名是台湾同胞。说到这儿,王馨笑了:过去,我给台商和港商打工,现在我们请来台湾同胞和香港同胞帮我们打理企业。

  C 变化

  当两代农民工相遇

  如今留在珠三角的第一代农民工,多数成了管理者。但当他们遇上了第二代农民工时却有些犯难。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四川籍钟立新,自称是农民工的“老三届”。90年代初随“民工潮”卷到了深圳,当时自觉与“70后”工友有些“代差”。但真正让他觉得有“代差”的是上个月:他的企业刚迟发一天工资,他就接到广州市某区劳动局的投诉处理电话。

  在谈及现在的企业管理时,多数第一代农民工创业者首推现在工人难管。程晓磊说,他们当初进工厂是要军训做早操的,但现在工人认为,做操是在工作之余,不计算工时、不给工资,这就是不尊重员工的自由,于是投诉到品牌客户那里,现在工厂干脆取消了做操和军训。

  程晓磊是一家大型台资鞋厂人事培训负责人。他说,第一代农民工生长在农村,为生存才进城;“80后”虽生长在农村,但父母多数在城里打工,家里吃穿不愁,又从小养成独立个性;“90后”干脆生在城里学在城里。到现在,“祖孙三代”农民工会一样?

  而老梁的结论是:那时我们是一个岗位三个人等,现在是两个岗位等一个人;过去是“民工潮”,现在是“民工荒”——打工市场的需求变了!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