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 工作无关专业是浪费
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前不久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985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最高,达73%,而在专科毕业生中,这一指数最低,为62%。
在国外一些高校,尤其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由于实行自由转学、转专业制度,其专业界限并不明显,有的高校甚至在学生就读的前两三年,根本就不分专业,让学生自由选科、选课、选师,到了毕业时才象征性地选择专业,所以,“专业相关率”并不作为他们考查学校教育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一个指标。
但国内高校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们必须在众多细分专业中选择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等等;进入大学后,如对专业不满意,能获得转专业机会的学生,最多不过20%左右;虽然我们强调“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但很多学校其实仍旧按照细分专业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因此,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相关率”将是评价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学生教育投入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换言之,如果学生花很大精力全面学习一个专业的知识,却无法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意味着教育投入浪费。
根据这样的思路分析以上数据,就不难发现,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专业不相关率”达27%,专科毕业生的“专业不相关率”则高达38%。这无疑对我国高校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面对大量的不对口就业,是否应该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比较各层次高校的相关数据,表面上颇为合理——985高校学校层次高、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度显然就高;专科学校层次低、培养质量无法与985高校、211院校抗衡,就业时专业相关度低自然也就很正常。但根据各类高等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985高校作为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应不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其所培养学生就业的“专业的相关率”应低于一般本科和专科;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高职高专,其毕业生的“专业的相关率”应最高。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985高校毕业生“专业相关率”远高于专科“专业相关率”的情况,或许反映出以下问题——
一是近年来包括985高校在内的本科高校,从学生就业出发,突出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减少通识教育,这增强了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能力,却可能影响这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学校雷同,在与本科学校竞争中没有特色,由此处于劣势。三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科学规划,在招聘时,还比较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身份。
为此,我呼吁,国内985、211高校,应立足精英教育,突出通识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扩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增加人才的专业适应性;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则需突出就业导向,针对社会需要开设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保证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如此,才不会出现各类学校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而同抢就业岗位,以及教育资源出现浪费、教育投入贬值的问题。
- 上一篇:零售实体:高低端人才需求冷热不均
- 下一篇:金山有位坚守了几十年的“宝藏”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