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滚动快讯 > “鞋都”萧瑟 惠东鞋业抱团取暖过寒冬

“鞋都”萧瑟 惠东鞋业抱团取暖过寒冬

2008-11-19 10:49: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中国鞋网 http://shoes.efef.com.cn/

    今年来近200家鞋企歇业,也有不少鞋企逆流不倒,业内人士认为,危机也是鞋业调整提升的最好机遇

空荡荡的厂房里,散落着废弃的鞋模。

惠东黄埠镇步行街河边,鞋厂老板倒闭后将供奉多年的“财神爷”丢弃。

惠东吉隆镇街边做广告牌的公司门口堆满了倒闭鞋企不要的厂牌广告。

    声音

    大家不要怕!怕什么!大家都怕,整个行业就完蛋了!我们现在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起熬过去,即便失败了,最多也是回到过去做打工仔!——粤通鞋厂老板李运明

  我只能尽力而为,让工人们能有口饭吃,耕好最后这块地。——百欢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杏辉

  偏安红海湾一隅,曾有“中国女鞋之都”美誉的惠东,正在经受一个金融危机袭来的严冬。在鞋业最为发达的惠东吉隆这个户籍人口仅3万的小镇,两年前巅峰时期,在工商局登记的鞋企有4000多家,加上没有登记的共有约6000家。但自今年以来,在惠东鞋业最为发达的吉隆镇,就有近200家鞋企歇业,近100家鞋厂老板逃跑。“这个冬天怎么过”,成为惠东鞋业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

    开盘与关门

  “这年头楼盘开盘是新鲜事,鞋厂关门就不新鲜了。”——摩的司机吴洪

  11月8日,惠东吉隆。立冬以来第一场雨,让惠东吉隆黄埠灰尘少了很多。临街的鞋材门面依旧林立,货车、摩托车横穿其间,店主们脸上却看不到往日的笑容。“今天这里最大的新闻就是雍×园开盘了。”得知有人来访,来自河南的摩的司机吴洪积极爆料。这一天里吉隆镇新开的楼盘前锣鼓喧天,数十人在场围观;数百米外的嘉豪鞋厂内,一百多工人集聚门口讨要工资,10余名派出所治安员在场维持秩序,却也没能吸引多少人围观。

  “这年头楼盘开盘是新鲜事,鞋厂关门就不新鲜了。”吴洪咧着大嘴说,谁都知道房子不好卖,吉隆的房子更没人买,这年头还想在吉隆卖房子,现在开盘挺新鲜的;这两年总能听到鞋厂老板跑路的消息,到处看到工人讨要工资,所以,嘉豪关门不新鲜了。

  “我不回来了,你负责协助当地政府处理鞋厂倒闭后的相关事宜。”——嘉豪鞋厂老板古嘉豪

  深汕高速吉隆出口不远处,嘉豪鞋厂的招牌高高耸立在路边。工厂拉闸门关闭,留有一个小小出口,门内10余名治安员在维持秩序。一楼大门紧锁,多名工人把守在外,从窗外看室内,鞋模、文件散落一地,狼藉一片。

  经理贺才荣和工人们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供货商不断上门逼债。他回忆说,11月3日见到古嘉豪最后一面。当日,贺才荣准备骑摩托车出门,发现3辆摩托车都不见了,都被老板的亲戚骑走了,其中一辆是鞋厂配给他用的。晚上,鞋厂另一股东准备将鞋厂部分成品偷偷运走,被工人发现了。贺才荣觉得不对劲,并致电老板古嘉豪,电话里古嘉豪说,“我不回来了,你负责协助当地政府处理鞋厂倒闭后的相关事宜。”

  行业的危机

  嘉豪鞋厂内外的一幕幕,近来正在惠东多次上演。“其实惠东鞋业危机的苗头2年前就出现了,只是金融海啸加剧了危机,让长久以来的鞋业发展矛盾一下子得到暴露,这并不是这次危机的根源。”惠东县吉隆镇经济办罗伟明主任长期在一线与鞋企打交道,10多年来长期关注惠东鞋业发展。在他看来,金融海啸只是压倒部分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这恰恰也是惠东鞋业进行结构调整进行提升的最好机遇。

  恶性竞争压缩整体利润空间

  2007年下半年开始,生意开始不好。这些外资多数是做出口,随着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上调,出口费用增加,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压缩。“2年是新手,3年是熟手,5年就可做老板。”因鞋企行业技术含量并不太高,做到一定程度后,很多熟手不愿继续打工,便开始找厂房自己做老板。因而,近几年惠东的鞋企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扩张势头很猛,平山、大岭等地都出现不少鞋厂。更多的作坊式鞋厂根本就没有在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所以,“吉隆到底有多少鞋厂,我们也无法掌握”。

  准入门槛低直接后果就是恶性竞争,恶性竞价的结果就是整体利润空间压缩。随着鞋厂增多,小作坊也加入竞争行列,客户不用先付款,货到后30天甚至90天再回款。意即鞋厂要先垫付3个月工人工资、垫付所有货物的材料款,等对方卖出货后才能收回款,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资金链断裂后鞋厂将无力回天,大部分鞋厂只好等死。

  新劳动法提高劳动力成本

  另外,新劳动法颁布实施后,惠东鞋业受到很大影响。主要反映在劳动力成本提高,百欢鞋业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人力成本在新劳动法实施后增加7%.更为重要的是,工人的谈判能力逐渐增强,让鞋厂老板们无可奈何。新劳动法实施后,工人们知道了自己的利益所在,能够据此与老板谈判,要求增加工资。

  “以前的工人是怕没活干,而现在的工人是生怕干多了,这也是工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罗伟明说,对于企业老板而言,按照“定时间、定价钱、定质量”完成任务是必须遵循的准则,而要达到“三定”,很多时候都靠得加班实现。10年前工人对加班并无怨言,而现在的工人多为90年后的独生子女,价值观也不一样,“不要很多钱,只要过得好”。

  鞋业态势提高监管难度

  在2003年,当地曾统计过,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上规模鞋企有78家,从2006年开始下滑到现在只剩下50家左右。据了解,今年截至目前,仅吉隆镇将近200家鞋企自行停业,100家左右鞋厂老板跑路,其中大部分为规模较小的鞋厂。据相关部门反映,走佬的鞋厂一般为外省老板,直接导致工人们到镇政府讨薪。

  对于吉隆黄埠自发形成的鞋业现状,政府管理也存在很大难度。因为这里鞋业没有统一在园区内,企业用工不规范,上下班时间不统一,工人流动性大。最初的很多家庭式作坊,是农民洗脚上田办的,起一栋楼就是一个厂;后来则是来一个师傅就建一个作坊,很多熟练工不愿再打工,熟悉流程后另起炉灶,甚至直接开到了原来鞋厂边,这样直接形成恶性竞争。一方面很多小作坊没有牌照,政府很难控制;另一方面鞋厂与工人之间达成默契,不签劳动合同,工人只有在出现问题后才找政府,这让政府很难监管。

  救市行动着手展开

  扶持重点企业、鼓励企业参展

  作为惠东经济的半壁江山所在,惠东一直将鞋业视为其经济支柱。早在2年前,政府部门专门就鞋业发展进行调研,今年初,专门出台重点扶持100家制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未来,“救市”行动将逐步着手进行。

  两个500万表明态度

  今年2月以来,惠东县政府方面最大力的措施,莫过于“两个500万”。

  “两个500万,这表明政府对鞋业发展的态度。”惠东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陈少波说,政府拨了两个500万,其中一个500万,是由政府一次性投入作为担保公司的风险金,以扶持鞋企进行融资担保;另一个500万,则由政府每年拨款500万,扶持100家重点鞋企进行技术创新。

    “鞋文化节”打出惠东牌

  另外,今年11月2日至16日,惠东县在广州开展“鞋文化节”,为本地鞋企及国外客户提供见面的平台。展会上共有500多万资金投入进行品牌推广,其中政府投入338万扶持补贴鞋企参展,企业投了195万。惠东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陈少波表示,“我们灵活一点,不给外国人牵着鼻子走!”政府就是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企业应该在最困难的时候走出去,困难是困难,但信心还是蛮足的!”

  在会展筹备之初,鞋企心存疑虑,担心会展不能取得效果,在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后,100多家企业积极参展,为期5天订货会期间,前来参观和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据统计,鞋文化节共接待各地客商4万多人次,其中来自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客商达3万多人,签约项目471宗,合同订购各式鞋子1669.2万双,总金额3.4473亿元。其中,订单合同53宗,订购鞋子数量69.2万双,成交金额1473万元;意向合同418宗,订购鞋子数量1600万双,金额3.33亿元。

  另外,惠东县政府专门将这次鞋文化节、广交会的一些国外客户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拟建立客户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逢圣诞、元旦等节日就以惠东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发贺卡。陈少波说,“让老外有‘惠东’这么一个概念!”

  “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惠东鞋企惟有“抱团取暖”方可渡过难关做强做大。粤东(国际)鞋材市场目前业已开始招商,旨在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一站式”鞋材专业市场,该市场预计明年4月投入使用,届时可以减少鞋材流通环节成本。

  另外,为完善鞋业产业链,惠东在县城附近规划建设4000亩“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示范园区,不仅解决企业用地难的问题,还将充分发挥园区的集群效应,提升惠东鞋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

  “金融海啸影响很大,但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恐怖。”惠东鞋业商会会长陈油说,商会自身也组织调研,了解鞋企订单减少30%,一些与欧洲、美国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受损较为严重,而与东南亚、非洲等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受损稍小。目前政府已经启动了相关的政策,以帮扶企业渡过难关,这政策可继续加大力度。

    鞋都萧瑟

  被“冻伤”的不只是鞋企的老板和员工,在当地围绕这些企业长期形成的经济生态链中,由于这一环的受损,其他环节也多少受到影响。

  拉客司机 准备另谋出路

  “鞋厂少了,工人走了,生意也不好做了。”快晚上10点了,赵华还没有做到100块钱。

  38岁的赵华是四川内江人,在惠东打工8年多了。他最初以开摩托车谋生,现与朋友合资买了二手小车,在吉隆与黄埠之间摆渡。以前生意好时,一天一夜能跑400多块,除去开支还能赚80到100元。现在生意难做,一天能赚30块钱他就很满足。以前从吉隆桥头到黄埠鞋业商会门口最少10块钱,现在收8块钱都没什么生意。

  他说,身边的老乡走了不少,他也准备另谋出路。

  广告档主 生意差了很多

  旭日广告位于吉隆黄埠镇中,海丰小伙彭译贤在这里独立经营这个档口。档口前放着10来个广告灯箱,其中大多为鞋厂招牌。

  彭译贤说,前两年生意较好做,而去年开始明显差了很多。以前平均每月能做10多个新灯箱,而现在只有五六个,大多为鞋厂老客户制作,但其中很多客户是因为鞋厂搬迁而制作厂牌———为节省成本,将原有大的厂房搬迁至小厂房。还有些旧灯箱是拿来翻新的,但拿来后就没人来拿走了。

  购物街 下班时间拥堵不再

  万家福商场是黄埠较大的购物场所,门前的一条街上摆卖各类服装、零食、饰品,吸引了大量鞋厂工人前来休闲购物。以往下班时间,档口只要将电视打开,门前总会挤满鞋厂工人。一家福建茶行老板说,以前想把车开进来卸货,半小时走不了100米,而现在可以在这条街上踩油门了。

  包租婆 房租便宜1/3没生意

  吉隆桥头两边,有不少房屋出租的广告贴出。李新月是吉隆人,以前光靠房租每月收入3000多元,而现在房子空出了好几间,有的闲置了快半年,现在房租比以前便宜了1/3,还是没有多少人来租。为什么,“厂倒了,人少了啊!”李新月说。

  这年头,“财神爷”都不好过了。顺着李新月所指,记者看到,吉隆桥头水泥制的香坛边随意摆放着四五个大小不一的财神爷,还有一个神龛倒在地上。她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些人偷偷把财神爷送到这里,上半年送走了七八个,现在又送过来四五个。

  在黄埠万家福广场前的河沟边,也有不少财神爷躺在这里。秋风吹过,树叶散落一地,周围没了往日香火,大大小小的财神爷挤在一起,等待冬天的来临。

  生产线关三条留一条

  老板的挣扎

  主角:百欢鞋业有限公司

  对策:缩减生产线

  效果:9月底核算基本持平,明年如何心里没底

  陈杏辉在广汕公路旁经营兄弟高登工业城,在范和路口还有一个百欢鞋业有限公司。这两家工厂共有4条生产线,全都是做来自欧洲的订单,每年出口数十万双女鞋。在2006“真皮标志杯”全国合成革时尚女鞋设计大奖赛中,兄弟高登鞋业有限公司获得企业大奖。

  陈杏辉递过一张新名片,头衔是“百欢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兄弟高登工业城已经在去年9月停产,百欢鞋业也只有1条生产线开工。现在把所有的订单都放在这1条线来做,主要是来自意大利、俄罗斯的老客户。

  陈杏辉从去年初就觉得形势不对,看着业绩日渐下降,他在去年9月果断关闭兄弟高登工业城的2条生产线。随着形势继续恶化,今年8月,百欢的一条生产线也关闭了。

  “如果不是去年及时关停,我起码要多亏损200万。”虽有壮士断腕般的悲壮,但陈杏辉并不后悔。在关闭兄弟高登之前,他已经亏损了300多万,现在每月固定支出10来万,9月底核算结果基本持平。

  今年以来,坏消息接踵而来,陈杏辉如坐针毡。他给自己规定:除出差、生病外,每天早上8点要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看报表,跟踪生产经营情况,即便是跟朋友们一起喝茶,也要在办公室内。他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工人们都跟了他很多年,每天要出现在办公室,就是要给大家信心,要让大家知道,要一起熬过这关。

  陈杏辉有朋友专程赴德国参加鞋展,效果并不理想。几年前,陈杏辉通过开拓国际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客户资源,且合作一直很愉快,他说,若非有老客户支撑,百欢早已关门。现在经济形势不好,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因劳动法实施、汇率调整等因素,今年的生产成本比去年增加10%,仅人力成本这块就增加7%.基于此前良好的合作基础,陈杏辉将实际情况告知海外客户,直接将财务报表给他们看,客户表示理解,同意加价继续合作。

  但是明年情况会怎样,陈杏辉心里并没有把握。他也曾考虑过转行,但目前大环境如此,要调整方向重新来过,难度非常大。“我只能尽力而为,让工人们能有口饭吃,耕好最后这块地。”

    两条腿走得更稳

  逆流而上

  主角:惠东县翀羽鞋业有限公司

  对策:减少生产线,参展开拓销售渠道

  效果:在鞋文化节上签到外单,结识海外客户

  人民币汇率升高、工厂之间恶性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直接让企业感受到压力,惠东县翀羽鞋业有限公司(下称“翀羽”)外贸部总经理彭雪锋表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

  翀羽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西班牙,在2年前就感受到市场压力,前几年每年卖出300多万双女鞋,而现在每年减少到180万双。彭雪锋说,翀羽最多时有4条生产线,2006年开始连续每年减少1条。为减少成本,翀羽将旺季生产不过来的货品转给其他厂代工。

  “企业倒闭只是正常竞争的结果,就算成本不上涨,没有金融海啸,工厂增长的速度太快,每年总要倒闭一些。”彭雪锋表示,相信经过这一轮淘汰,惠东鞋业将会更健康地发展。

  据了解,从现在招师傅的情况来看,吉隆鞋业用工情况日渐回复正常,在缺工之时,涨一半的工资都难找到过硬的师傅,工价直接涨到八九千元,而现在五六千元都可招到了,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鞋品质量,同时也保障员工稳定。

  在刚刚结束的鞋文化节上,翀羽不仅签到了外单,还结识了来自埃及、菲律宾和南美洲的客户,目前正在洽谈中。尝到甜头的彭雪锋希望政府部门能牵头再次组织展会,并希望政府能赞助企业出国参展费用。

    投资千万开建新鞋厂

  主角:粤通鞋厂

  对策:主攻内销,参展结识外商

  效果:新厂房开建在即,对前景充满信心

  “怕什么,最多再做回打工仔!”粤通鞋厂老板李运明对未来颇有信心,全力做内销的他在惠东吉隆摸爬滚打10来年,旗下品牌是广东省著名商标,一个投资1000万元的全新鞋厂即将动工。

  在刚刚结束的鞋文化节上,李运明夫妇齐上阵,接待、销售、签单等全部自己搞定,勤奋能干的夫妇俩给外人印象深刻。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来自美国、印度、法国的客人。

  粤通创业之初主要是做内销,两三年前少量外销至东南亚和欧美,在考察各方市场后,李运明全力转向内销。“虽说市场行情不好,但粤通目前就做一条线,对于我们厂来说已经很满了。”粤通旗下品牌刚刚又被评为广东省名牌,惠州市财政奖励15万元,惠东县奖励5万元,去年至今,光拿奖金已经有40多万元。

  “厂里的工人很稳定,流动性不大。”李运明说,公司的生产团队和管理团队都很稳定。近年来,生活水平在提高,工人的生活条件也相应提升。“我很有信心地承诺我们的员工,粤通的发展会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新厂房,将建成4层带电梯的厂房,还有员工宿舍。

  为什么在严峻的时期还要迈出建新厂这一步?李运明说,“我对我们的行业充满信心,我认为我的产品有竞争力!”李运明认为,如果企业之前两三年都是健康发展,面对今年的金融海啸,这年应该顶得过去。李运明很乐观,“只要和朋友们坐着聊天,我都会鼓励他们,大家不要怕!怕什么!大家都怕,整个行业就完蛋了!我们现在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起熬过去,即便失败了,最多也是回到过去做打工仔!”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403138580@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