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过冬 “造血”胜于“输血”
制鞋企业的“寒冬”真的来了。近日,全球最高规格的鞋业论坛——“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在著名的广东东莞厚街举行,汇聚全球18个国家的鞋业商会首脑首次与中国加工贸易专家一起,探讨中国乃至世界鞋企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如何顺利“过冬”。
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
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外向型企业的日子不好过,鞋企更是首当其冲。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显示,东莞、惠州等地近1000家鞋厂及相关配套企业,或主动歇业或外迁;今年2月以来,温州鞋业协会对371家制鞋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未开工企业32家,已关停52家,欠债外逃14家,占调查企业的34.1%;福建莆田地区有近百家企业倒闭。
在从未遭遇过这样的“寒冬”里,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观点被最多提及,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政策“输血”成为众多鞋企的期盼。逐渐从加工贸易出口形式,转变为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形式,是鞋企实现升级的重要出路之一,但对于我国制鞋业中占据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它们大都不具备实现这种转变的实力。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鞋业主产区政府正在加大政策“输血”力度。在广东,东莞市政府已明确将厚街作为鞋业产业升级试点镇,并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引导和帮助东莞鞋业应对挑战”。在福建,加大了鼓励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的补贴力度,保费补贴标准由过去的20%—25%,调整为40%—60%,并推出信保保单融资贴息政策,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使不少鞋企受益。
政策“输血”助企业度难关固然重要,但企业的自我救助行为更不可缺少。等、靠、要,不能改变目前企业面临的困境,只有认真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而加快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节能挖潜降低生产成本、改变汇率结算方式、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等手段,不失为鞋企进行自救的最有效方式。事实上,这些手段已为不少鞋企所采纳,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出了这场危机。同时,还有一些企业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大批购进国外先进制鞋设备,不仅大大降低了更新换代成本,也为企业积蓄了新的能量。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鞋企要“过冬”,但不能“冬眠”。
- 上一篇:金融变局下的产业出路
- 下一篇:重金加码DTC模式,特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