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的故事
肖宇3天就能纳一双鞋底。
每卖出一双鞋底,肖宇就能拿到89元工资。自9月份以来,她总共纳了10双鞋底,拿到了近千元。
肖宇是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的一名妇女。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木瓜坪村被瞬间夷为平地,她有3位亲人不幸遇难,她工作的西部惊奇欢乐谷也在地震中化为乌有。
“失去了家园,没有了工作和收入来源,我家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肖宇说,为了照顾病残的老人,她也没办法外出务工挣钱,只能靠政府救济。
情况在9月份有了转机。
89元一双新底
震后,北京市与什邡市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9月,从北京来了一位制鞋企业的老板和一群技术人员,他们免费为我们提供鞋底半成品和生产加工全套工具,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肖宇说,“妇女们只需完成锥线程序,我们每纳一双鞋底就能得到89元的工资。”
她还兴奋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招工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们都争先恐后地报名。我很幸运地参加到这个项目里,但还有很多姐妹没有加入进来,非常渴望有机会从事这样的工作。”
肖宇很珍惜这份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纳鞋底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她能利用做家务和照顾老人的空余时间纳鞋底。
“这些钱虽然不多,但的确帮我解决了家庭生活的燃眉之急。”肖宇说,“如今,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不出村就有事做,纳好一双鞋底马上就能领到工资。要是有更多这样的项目,让我们的兄弟姐妹们都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进行生产自救,那该有多好啊!”
在什邡市,像肖宇这样的纳鞋底妇女一共有383名。什邡市妇联主席吕宗音告诉记者,9月中旬,北京“泰和源”千层底布鞋项目落户什邡,并将什邡灾情极重山乡蓥华镇仁和村和红白镇木瓜坪村作为定点加工点。
“这个项目之所以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它的技术要求不高,工作场地没有限制,做好一双就能结算工资。”吕宗音说,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灾区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无技能的妇女们想在家门口就业的强烈愿望,而且近千元的月收入更是让灾区的妇女们看到了希望,树立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仁和村6组43岁的妇女游离春,丈夫痛风,15岁的儿子又得了骨囊肿,家里贷款2万多元。游离春说,她3天可以纳2双鞋底。仁和村3组52岁的戚淑琼纳鞋底最为熟练,一天就能纳一双鞋底。
截至目前,北京“泰和源”已在什邡发放鞋底半成品7000双,工具400套,前期已支付工资近12万元。
“泰和源”的苦恼
11月13日晚,在北京大学“携手灾区重建,我们在行动”的活动现场,吕宗音把绣有“重建家园携手进,千针万线都是情”的锦旗赠送给了北京永泰源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先波。
然而,薛先波的一席话,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刚刚沸腾的心凉了半截。
“布鞋的消费毕竟有限,只有一小部分消费者。生产越多,造成的库存越多。”薛先波说,近来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布鞋市场也出现了疲软的现象,“尽管我们在全国有600多家专卖店,但大的气候让我们无法乐观。”
薛先波称,北京“泰和源”目前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扩大销售,以保证灾区妇女们能正常生产。
“每双鞋底89元,是我们正常生产成本的6倍多。”薛先波解释称,在北京的生产成本也不过一二十元,但北京“泰和源”不会从灾区来的这些产品中挣一分钱,“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要让灾区人民有事做,有收入,生活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