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皮革纺织产业承接新突破
贵港市港南区:1996设立县级区,现辖8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拥有“中国羽绒之乡”美誉。港南区区位得天独厚,西江黄金水道流经区内大部分乡镇。港南区也是秦汉三国时期郡治县治所在地,“布山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罗泊湾汉墓群、郁林郡古城址、千年古郡码头、安澜古塔等古遗迹及千年古刹南山寺等人文自然景观。港南区物产富饶,主要特色农副产品有蚕桑、白玉蔗、草席、中草药、肉鸽、东津细米等。港南区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有羽绒和塑编。如今电子、化工、造纸、饲料、木业加工等成为该区新兴优势产业集群。
●12年的惊世“蝶变”,港南区从一个农字当头的穷区向现代工业强区迈进
●该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12.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1.36亿元,年均以11.4%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由1996年的2799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2056万元,年均以14.2%的速度递增,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42.5:26.4:31.1提升到2007年的25.9:45.8:28.3
●2004年港南区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2005年港南区跨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行列
●2007年港南区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同年港南区被授予“中国羽绒之乡”称号
●2008年港南区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均衡稳定增长的势头
……
既能“请进来”又能“走出去”,港南区已逐步走出一条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交相呼应,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互为支撑可持续的发展路子。2008年11月29日,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检查组组长张维庆,对港南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科学发展新跨越,产业承接新突破”的主题给予高度肯定。
开门纳谏定“思路”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港南区召开了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港南区委书记梁旭辉、区长杨评防率四家班子领导全体成员和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与企业代表、房地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和商会代表齐聚一堂,对当前国内外经济趋势和东部产业转移新趋向,“开门会诊”、“集体把脉”、“对症下药”,共谋港南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计,港南区通过各种形式征求发展建议1800多条。
根据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贵港考察时提出的“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指示精神,结合对港南区基本区情和东部转移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港南区领导班子形成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实现港南跨越发展的最主要路径,是牵动港南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的理念和共识,确定了“科学发展新跨越,产业承接新突破”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以承接产业作为主线,在学习内容、调研活动、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上紧靠承接产业,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掀起新一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热潮,争取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上实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环境优化。同时,把已承接进来的东部转移企业引导发展好,做强做大,把它们融入港南区的产业体系中来,转化成新的产业集群,推进港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效果点评:开门纳谏、广开言路,自古有之,我党也始终把广开言路作为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港南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主动开门纳谏,广纳群言,聚集民智,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可靠基石。
创新机制破“瓶颈”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港南区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查找边解决问题,在突出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同时,重在查找阻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发展瓶颈问题。港南区委书记梁旭辉、区长杨评防带领相关部门人员到联系挂点的45个规模企业和39个重点项目,听取企业主、客商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发展、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项目分析形势,理清思路,解决难题。
针对部分工商界人士及企业主反映的企业用工短缺、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港南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和网络整合区内劳动力资源,并决定投入200万元建立港南区人力资源市场,建立港南人力资源网站,利用网站开展劳务供需、政策宣传、职业介绍等服务。同时,抓紧推进广西机械技术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和推进德兴机械项目建设。仅数月,港南区就发布企业招工信息75条,推介企业32个,培训转移劳动力达429人。港南区委书记梁旭辉和区长杨评防了解到投资2.5亿元的华怡纸业在项目推进遇到困难时立即深入现场办公,经过充分研究和多方协调,妥善解决了搬迁、迁坟、拆迁补偿、消防4个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在11月份顺利竣工投产。据统计,港南区各级领导干部为基层群众及企业解决困难120多个,其中为企业和项目主解决难题30多个。
效果点评: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不是抽象的理论,它是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港南区委书记、区长带头表率重在实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途径。
长远规划促“跨越”
港南区在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中明确提出,围绕羽绒产业、木材加工业、皮革产业、纺织服装业、房地产业、物流产业、电子产业、化工产业、造纸产业和饲料、食品及中药材加工产业十大产业,港南构筑了“一核二带六区”的“T”形产业总体布局(如图)。在今年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港南区积极利用博览会平台,主动对接外地客商,重点项目突破,签约生物能源项目、食品加工项目等13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9.65亿元。
“T”形产业布局,就是在2-3年内,构筑以江南工业园为核心的沿江经济带和以324线为轴的从湛江到八塘的国道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一核”——指以江南工业园为全区产业布局的核心所在。近期承接东部转移的重点产业主要安置在这“一核”内。通过具有较强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竞争力的“一核”的产业发展,逐步带动辐射全区乡镇的产业发展。“二带”——按照“T”形产业总体布局,重点培育二条产业带,包括沿江经济带和国道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从瓦塘、新塘、八塘到东津,利用西江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电子、房地产、木材加工和物流产业。国道经济带,从八塘、桥圩到湛江镇,主要发展羽绒、皮革、化工、造纸、纺织服装和食品及中药材加工产业。“六区”——形成六大特色产业集中区:一是羽绒产业集中区,布局在江南工业园二期及其附近;二苏湾木业集中区,布局在苏湾村铁路旁及其附近;三是皮革产业集中区,主要布局在南环路西侧;四是化工、造纸集中区,布局在万千饲料厂附近,西至杜冲江,北至原水泥厂内;五是物流产业集中区,主要布局在南湖下端至铁路桥附近;六是以标房为载体的纺织服装、制鞋、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区,主要布局在仙衣滩、江南工业园一带。
效果点评: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港南区立足长远布局,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集群,避免无序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能更有效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港南区科学发展三年计划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3亿元,增长18.5%;2009年为65亿元,增长21%;2010年为80亿元,增长23%;三年年均增长22%,将提前2年实现“十一五”规划预定的49亿元目标。
财政收入:预计2008年全区财政收入1.7亿元,增长41%;2009年为2.2亿元,增长29.4%;2010年3.1亿元以上,增长40.9%,三年年均增长33.3%,将提前1年实现“十一五”规划1.8亿元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增长27%;2009年53亿元,增长35.9%;2010年为72亿元,增长35.8%;三年年均增长32%以上,超额完成“十一五”69亿元目标。
工业增加值:预计200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30%,2009年为29.4亿元,增长35%,2010年为41.4亿元,增长37%,三年年均增长35%,将提前二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15.2亿元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4元,增长20%;2009年为17964元,增长17%;2010年为21018元,增长17%;三年年均增长17%。2008年将达到15354元,提前二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14143元目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25元,增长17%;2009年为5089元,增长15%;2010年为5852元,增长15%;三年年均增长15%。将提前1年实现“十一五”规划4566元目标。
- 上一篇:危机或将成就皮革纺织等行业“嘉兴制造”
-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皮革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