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安踏踏上多元化之旅
《商务周刊》:2008年,安踏第一次提出业务多元化的战略,也开始逐步实践。为什么选择在今年实施这样一个战略?它为安踏带来哪些变化?
张涛:我们提出多元化战略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随着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上升,消费者日益重视生活品味,通过追求时尚、潮流的服饰来凸显个性,因此消费者对潮流时尚、款式新颖的体育用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安踏在2006年制定的战略计划中便考虑到这一趋势,尤其是我们预见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消费市场会加速增长,并依此做出进入儿童体育用品和时尚体育用品市场的考虑。
《商务周刊》:2008年1月1日,安踏启动儿童事业部。是什么让安踏将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的?
张涛:中国有庞大的儿童人口,儿童体育用品市场潜力巨大。但这个市场目前并不成熟,根据我们的研究,目前国内许多童装童鞋款式明显“成人化”,无法做到像国外市场那样依据儿童的年龄段细分。随着中国人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及体育教育逐渐向低龄人群普及,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儿童体育用品市场的消费需求,将由过去的满足基本生活的实用型转向功能与款式并重、具保护性又物超所值的综合需求。安踏在研发、设计和渠道具备整合优势,我们的儿童系列产品将定位于9—14岁的少年儿童,推出为其量身打造的体育用品,相信未来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商务周刊》:奥运期间,安踏“加油中国”的广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奥运会之前安踏的市场宣传是如何策划的,这些宣传方法为安踏带来了哪些好处?
张涛:奥运会作为国际体育界最高水平盛会,对每个运动品牌来说都是一次提高美誉度的机遇。安踏为此从2006年起就制定了长达5年的传播战略,当时我们洞察到体育精神将激发民族情感的高涨,所以安踏在2007年8月启动了“08等我来”奥运一周年倒计时广告战役,在北京奥运期间推出了“我的脊梁中国造”系列广告。安踏在不同阶段始终围绕民族品牌这一核心,这些传播也逐渐让外界意识到这也正是安踏与其他品牌最大的不同。
《商务周刊》:2008年前三季度安踏业绩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实现这一轮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张涛:一方面,因为安踏锁定中国大众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垂直业务模式。安踏不但依托晋江国家级体育用品产业基地,更具备世界级的R&D,从研发、采购到生产、配送各个环节,安踏已经具备深厚的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市场整体向好,中国体育市场才刚刚兴起,尤其在奥运的带动和全民体育的消费热潮下,安踏坚信中国体育市场将获得更快的发展。